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访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潘小慧

陕西日报 2015-04-06 19:02 大字

潘小慧 高山摄

 本报记者 高山 实习生 杜昊南

潘小慧,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作为文化学者,经常往来于两岸之间。今年清明,因参加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潘小慧又一次来到西安。这是她第十次造访古城,又是在这样一个微雨的祭祖时节,身处炎黄文化的发源之地,心中感慨万千。

潘小慧这样介绍自己:“父亲的老家在广西南宁隆安县雁江村,我是广西壮族人,也是标准的‘外省第二代’。”在台湾,“外省第二代”是当地人对台湾本土居民以外人口子女的定位,也正是因着这样一个特别的身份,潘小慧与父亲一样,对大陆有着特殊的情感。十四年前,潘小慧陪父亲回乡祭祖扫墓,“那是父亲第一次回家,当年父亲已经64岁,与祖母时隔45年才见面,祖父已经去世。他到了老家的巷口,竟然是跪着爬进去的。”说到这里,潘小慧眼泪打转,声音哽咽:“父亲今年90岁,他写了好几本书,比如《苍凉》,讲他自己的一生。他在书里回忆,两岸刚开始往来的时候是信件,而且要通过美国转寄。直到后来两岸交流发展可以见面互往。父亲几乎每年都回大陆,有时候一年回来四、五次,到八十几岁都在两岸奔波。”

1990年8月,潘小慧跟随台湾辅仁大学访问团第一次踏上大陆的土地、第一次走进古城西安。谈起当时的心情,潘小慧兴奋依然:“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历史名城,能到这里来访问真的很是难得,因为突然间以前只能在历史书上读的东西,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我们都非常感动、心潮澎湃,尤其是看到秦始皇陵兵马俑,对于大秦王朝的文化遗迹感到非常震撼!”自1990年至今,二十五年弹指一挥,“记得我第一次到茂陵,那个时候看到的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交通非常不便,法门寺、半坡博物馆也是。可你看现在,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一个个都建设得很好。整个陕西经济起飞,交通更加发达,博物馆的规模、形式、理念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从这些文化遗迹建设的变化,就能看到陕西的经济发展”。潘小慧造访陕西,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应该算是‘常客’。”虽然来陕的目的不同,或旅游,或学术交流,但游览历史文化古迹一定是每次行程的必选科目,陕西的经济发展自然也透过这些名胜古迹周遭环境的建设,让潘小慧切身感受到不可同日而语。

谈起此行的祭祖活动,潘小慧说对于人文始祖炎帝、黄帝的崇拜在台湾也非常隆重。在台湾,炎黄同样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初祖,各地都建有炎帝、黄帝的寺庙,每年都有各种祭祀活动。“比如在新北市新庄,我们就有一个先啬宫,那就是五谷王庙,我们拜的五谷王就是炎帝。”不仅如此,台湾尊崇中华传统文化,对国学、传统习俗的传承发扬也很注重。潘小慧说:“传统文化在台湾一直都保护得不错。我们上高中的时候都要读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截取‘四书’的重要段落来学习,甚至还要考试。现在,大学里的诗词吟唱等活动非常活跃。台湾还很盛行儿童读经班,每周五晚上,社区里有一位女士带领小朋友读经;每逢中秋晚会,也会有小朋友表演读经。在民间,常有商人赞助印刷《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等带有注音符号的简易本免费赠阅。各地区的做法虽有不同,但只要一看经书的印刷和销量,就能感受到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尊崇。”

在大陆,在陕西,潘小慧有许多好朋友,他们像亲人一样隔三差五相互问候,让她倍感温暖:“我印象中父亲回家的路是很长的,他们这一代人非常辛苦;但我们这一代人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可以很正常的交流,走访。”作为学者,潘小慧希望两岸的文化交流越多越好:“文化交流要看重、要鼓励、要加强,因为两岸都是中华儿女,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啊!”

新闻推荐

月日一辆汽车碾压积水溅起水幕令行人慌忙躲闪持续降雨

4月6日,一辆汽车碾压积水溅起水幕,令行人慌忙躲闪。持续降雨使西安许多路面积水,多数车辆都注意减速慢行,但也有一些司机仍开“飞车”,疾驰的车辆常常把雨水、污水溅到了行人身上。过往市民希望司机朋...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