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因能源开发撬动地区发展的陕北,也因为自然条件极差,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以及洛河峡谷地带三大贫困地带的集中分布,导致陕北发展呈现两个极端,“穷陕北”和“富陕

陕西日报 2015-04-10 19:02 大字

吴起县吴起镇在县城城郊为未就业大学生搭建的蔬菜大棚。本报记者霍海澎通讯员贺贵荣摄

  本报记者 霍海澎

    多种搬迁模式为“穷陕北”造血

3月23日,新年刚开春,从靖边县镇靖镇阳坬村周沟小组搬迁到靖边县海则畔移民小区一区的贺启明,早已在移民区自家租赁的超市里忙碌起来:“过去在村里一年忙死忙活也就是几千到一万元的收入,现在搬过来,人家分地基,我们自己盖,除过政府补贴,连装修一共9万元就住下了。我这超市也是政府帮扶咱,前三年自己装修政府不收租赁费,现在这超市一年也有3万元的收入。”

除了经营超市的收入,村上还将原来政府给每户人均二亩耕地搞起了农业合作社,一亩地一年能有300元的租金,说起移民搬迁,今年已经59岁的贺启明脸上的高兴劲谁都能看得见。

距离靖边县城6公里的靖边县海则畔移民小区一区将近800多户移民采取“有土搬迁”的模式,即在政府统一配套道路、学校以及每户给予补贴的基础上,另外给每户人均2亩耕地。

同样是白于山区移民大县的定边县衣食梁移民社区,与靖边县海则畔移民小区一区的移民搬迁思路十分类似。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定边县衣食梁移民社区则采取由政府为每户移民建设2个大棚,实现蔬菜种植与进城务工的双重发展。

由于县域经济实体较大,靖边县将更多的移民移到县城。与靖边县城区只隔一条高速公路的靖边县海则畔移民二区首期规划设计移民8720户、36790人。3月24日,已经领到了靖边县海则畔移民二区新房钥匙的张春海一家人开始在自己的新房里铺设地暖。今年刚满30岁的张春海是靖边县原五里湾乡刘兴庄大队整村搬迁户之一。他从16岁就出门到县城打工,以前一直在靖边县城租房居住。张春海给记者算了一下住房账,刨除政府补贴,自己花6万多元就能住上新房,如果自己到县城买房,即便是保障房没有十几万根本买不到房子。张春海感叹说:“移民房让自己打了个翻身仗,有了房子,自己在城市里打拼起来也有了底气。”

与靖边的县城移民相对应,陕北大部分县域将移民地首选为县城。因为大部分县城一方面能够提供相对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另一方面搬迁到县城让搬迁户能够更好地享受到城镇相对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服务。以吴起县为例,从2011年至2013年,吴起县城搬迁户2163户、9118人,占搬迁总户数的89%。其他移民县域如横山、子洲、子长、安塞等县城搬迁户规模也较大。

除了“县城搬迁”和“有土搬迁”,集镇搬迁和就近搬迁也是各个县域移民搬迁的重要方式之一。吴起县在长城镇和铁边城镇有针对性地实施了一部分移民搬迁。

今年40岁的李秀英一家原来住在铁边城镇吕沟咀村,光是从镇上回趟家就得走十几里的黄土路,家里种田一年收入不了多少钱。现在住在铁边城镇移民搬迁点上,居住条件改善了,交通便利了,丈夫一年就近给延长务工能挣五六万元。“为了让集镇搬迁户有业可守,我们又建设了164个大棚,羊场11个,规模较大的养猪场3个,为搬迁户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吴起县铁边城镇党委副书记梁永瑞介绍说。在靖边县席麻湾乡、定边县杨井镇、冯地坑乡,就近的集镇搬迁也让群众确实改善了生活和居住条件,而这种不离乡、不离田的搬迁模式也颇受当地搬迁户的青睐。

 多元产业帮扶让搬迁群众斩断“穷根”

志丹县金丁镇胡新庄社区是延安白于山区移民就近搬迁的一个典范。借助地处洛河沿岸川台地相对较宽的有利条件,志丹县金丁镇以胡新庄村为中心,整合周边4个行政村,统一征地建设,并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流转土地3800亩,建成标准温室大棚776座,拱棚826棚,引导移民户发展蔬菜产业。

从金丁镇马子川村搬到胡新庄社区的胡新斌一家,2011年从几十里之外的拐沟搬过来时,刨除政府补贴的几万元之外,连建房和装修花了15万元,加上自己儿子外边跑车赔了十几万,胡新斌说自己当时欠了30多万元的账。从搬迁下来当年11月份,胡新斌两口和今年已经31岁的儿子胡正英一口气承包了5个社区针对移民户进行产业帮扶的大棚,种了5年大棚,胡新斌不仅还完了贷款,而且手头还有了结余。如今,当上了蔬菜生意人的胡新斌掐着指头给记者算起了账,“一个50多米的棚,政府投资咱们不用花一毛钱,就是每年交土地流转的租金将近500元。种黄瓜采用新技术可以从11月份卖到来年的8月份,一天能产50余公斤,现在拿到市场上,一斤2元钱,一天一个棚有200元现钱,一年下来一个棚能赚3-5万元,我种了5个棚,算下来收入非常可观。”

与胡新斌隔了几个大棚的袁百枝承包了三个棚,袁百枝是从金丁镇湫沟村搬下来的,谈起老地方和新社区的差别,袁百枝感慨良多:“以前走路上一架高山下一道坡,转一个弯弯两道河,一开春川道里的路全成了烂泥坑,连路也没有了。过去家里种60多亩旱地,一年打不下几担粮,一年收入还上不了1万元。尽管如此,当时搬出来顾虑非常大,搬下来要欠账,当时镇上干部不断做工作,俗话不是说树挪死、人挪活,当时心一横搬了出来。现在承包的每一个大棚一年能有3万多元的收入,种了5年了,咱不光把以前搬下来欠的10多万账还了,去年还给小子买了一辆14万左右的车。这日子越过越美。”

“金丁镇住在偏远村、拐沟村的贫困户和农户,在吃水、行路、就医、上学等方面都存在困难,而且居住地自然条件差,产业单一,收入低,留不住人,这个社区建成以后,县上又投资建起蔬菜大棚,让搬迁农户有业可干、有产可守,为山区群众彻底拔掉了穷根。”志丹县金丁镇胡新庄社区书记王向文说。

除了志丹县金丁镇独具特色的产业扶贫,陕北其他县域在产业扶贫上,也各有千秋。富县利用县上特有的丰富的果业资源,逐步探索了政府协调,以果园抵押贷款的“富县模式”。对于农村五保孤残等特困户扶持方面,安塞县探索出来由村组对特困户承包地、林地进行托管经营的“安塞模式”。在靖边县和子长县,由县扶贫办牵头成立的扶贫互助资金协会,让进城创业的移民搬迁户可以低息贷款发展产业和项目。吴起县吴起镇在城郊为搬迁户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投资建设了32个标准棚,17个自然棚,并在附近山坡上种植苹果,定向引导搬迁户和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

多元多样的产业扶贫措施让更多的搬迁户实实在在走出困境,享受政策红利,不断发展了新产业、新项目,实现了脱贫致富。

   多样就业培训让搬迁户“有业可依”

家有黄金万两,不如薄技在身。为了使搬迁户进城能有一技之长,靖边县专门成立靖边县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培训中心,邀请县农技中心、农业局、科技局等专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对每一户搬迁户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此外培训中心还主动与县城多家用工单位对接沟通,先后推荐400多人实现就业。

吴起县县域财力富足,该县采取财政拿钱补贴搬迁户到驾校、化工学校以及其他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技能。仅2014年,吴起县主要针对B类驾照考取,补偿按照报名费的50%补助,共计报名307人;榆林益友能源化工学校报名学员82人,学费实行全额补偿,部分学期较长的学员给予住宿费补偿。从2011年以来,吴起县人人技能培训中心和其他机构接受了13000余人培训。其中,举办涉农实用技术培训班70余次,9900多人参与培训;去全国各地参与培训的职业技能学员3700余人,这些学校包括蓝翔技校、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厨师学院以及其他美容美发、汽车修理、焊接等各类专业培训机构,让学员学出手即能就业,学费全部由吴起县财政补贴。

延安市2014年全年共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1366人,共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1210期,完成林果业培训6万人次,棚栽业培训3.8万人次,槽畜业培训2.25万人次,完成贫困高中、初中毕业生扶贫移民搬迁户和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3022人。

与之相对应,榆林市“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680万元,完成“雨露计划”职业技能培训任务2.28万人,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训8000人,有效提高了贫困户适龄劳动力整体素质,就业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同时,结合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积极开展舍饲养殖、科学种植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6万人次,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增强了贫困户自我发展增收致富能力。中省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264.3万元,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工程,8984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得到扶助,在解决贫困家庭因学致贫问题的同时,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高素质的劳动者。

新闻推荐

李斌在陕调研医改和卫生计生工作

本报讯(记者雷魏添)4月8日至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来陕调研医改和卫生计生工作,副省长王莉霞陪同调研。李斌一行先后深入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宝鸡市中心医院、凤翔县医院和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实...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