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百姓愿望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第二愿望:吃得放心

陕西日报 2015-02-02 23:33 大字

   本报见习记者 杜瑶 

2015年陕西省万户居民新年愿望调查报告显示,有4505人次希望政府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让百姓吃得放心”,占到全部被调查者的44.85%。这一愿望曾在去年、前年连续两年位列新年愿望之首,今年位列第二。

  新年调查:舌尖安全仍备受关注

在“2015年陕西省万户居民新年愿望调查报告”的城乡分组统计中,对于选项“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让百姓吃得放心”的愿望比率,城市居民为50.48%,农村居民为37.72%,都位列十大愿望的第二位。这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在农村,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回顾近几年陕西省统计局发布的“万户居民新年新愿望调查报告”,不难看出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特殊情结”:

2012年,“食品安全”位列第六位;

2013年,“食品安全”取代“增加收入”跃居第一;

2014年,“食品安全”稳坐第一位;

2015年,“食品安全”列席第二位。

综合近几年的数据,一方面折射出老百姓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对生活有更高质量追求的积极心态;另一方面反映出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亟待改善。值得注意的是,“食品安全”这一愿望由去年、前年连续两年位列新年愿望之首,到今年的第二位次,这一变化则体现了人们对食品市场的信心,对相关部门监管工作的些许肯定。然而在食品、药品安全出现好转局面的同时,人们对诸多不法之徒利欲熏心的举动仍心存芥蒂,美食隐患尚未有效消除。

愈是和人关系更直接、更紧密的,愈是社会关注度高的,食品安全恰是这个与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相关的载体。与此同时,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在“2015年陕西省万户居民新年愿望调查报告”的城乡分组统计中,农村居民对“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让百姓吃得放心”的愿望比率也很高。这表明,在农村,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收入代表着物质,是一种购买力,在物质水平能维持基本需求的情况下,追求高质量生活,尊重自我,爱惜生命即是社会进步和开化的重要标志。如今的农村居民收入正在稳步增加,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村民们期望改善生活条件的诉求日益高涨,这一切与农村近些年来发展而带给村民的实惠有着天然的契合度。

   报告解读:为群众安全、放心消费营造良好环境

陕西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市县、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普遍设立‘五办三站\’和食品药品监管所”;“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行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行网格化城市管理,搞好食品药品监督基层队伍建设,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切实解决好与群众直接相关的食品安全、市政管理、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能否保障食品安全,让人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天大的事”。做好食品、让人民放心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应有之义。为此,省政协委员、省食药监局食用农产品流通监管处处长张红晨表示,2014年全省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立案查处案件14000多件,涉案金额2100多万元,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10个。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作为平安陕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被提了出来。“为群众安全消费、放心消费营造良好环境”也被列入了2015年政府工作任务。

“报告里面专门提到市县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的建设,尤其是乡镇所,去年全省验收合格的只有30%。所以在我昨天的发言中专门提到在2015年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乡镇所建设的投入,这样的话更有利于对乡镇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张红晨在“两会”上道出自己的心声。

针对公平诚信的食品药品市场秩序还没有建立的现实,在2014年年初召开的全省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上,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胡小平明确指出,建立食品药品企业诚信制度,按诚信等级对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奖优惩劣。为此,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建立了食品药品企业诚信档案。苏秦委员建议,利用大数据系统完善食品安全监测、抽查、质量研判体系;运用物联网技术构建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通过舆情干预,建立食品安全事件反馈机制。

食品安全落地不可毕其功于一役,食品生产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作用。“食品(安全)和民生相关的方面,我认为政府还需要大力度的投入,培育好的食品龙头企业。”省人大代表、陕西竹园村餐饮公司董事长周素琴在此次“两会”上如是表达。企业经营人、省人大代表、西安莲花餐饮公司董事长杨忠说,政府应该加大对源头的管理,对生产单位的(监管)力度、检查和制止,不要让那些小厂、没有生产执照的厂家,来生产对人身体健康有损害的食品。

   专家观点:发展全产业链农产品,提高食品质量

安全的食品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造成食品不安全事件的原因涉及产业、从业人员、监管等多方面。关于食品安全,我们要看到问题不少,也要看到总体稳定可控;要对问题零容忍,但也要对举措有信心。今后,可以尝试发展全产业链的农产品模式,提高食品质量,让百姓吃得安心。

“在物质短缺的时代,有时候可以为了追求物质而牺牲人;而今走入全面小康的新时期,对人本身价值、安全的重视以及对人尊严的追求也是新常态。从过去对量的满足到现在对质的提高的转变也印证人们对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要求。”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康说道。

在王建康看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易发多发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食品产业的生产经营者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自身安全管理意识和能力较弱,给监管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难;二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诚信缺失,加大了违法违规的概率,加之违法犯罪成本过低,出现“法不足畏”的情况,而使一些人逐利而往;三是监管环节存在薄弱点,管理的体制易出现盲区,仅凭眼观目测也难以发现安全隐患。

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主观感受与之差距甚远都源于人们对其强烈的关注。“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和做好放心食品应该区分来看。恶性的食品事件我们需要零容忍的态度,用法律的手段来制裁毋庸置疑,这是少数人铤而走险后应有的惩处;普遍意义上的放心食品,我们更应看重它的市场机制,鼓励优质食品进入市场,形成优质示范效应。”王建康如是表达。

加强食品科普宣传,严厉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添加行为,对于正本清源、维护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未来,发展全产业链的农产品是调控食品市场的核心。”王建康说,“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应完全靠监管,更不应依赖检测,食品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引导好的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消除小作坊生产,建立规模化经营,推进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全产业链由此看来,推进农产品生产过程可控、流通过程可追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水平。”

  手记

1906年2月,美国长篇小说《屠场》面世。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凡是已经腐烂得再也不能派任何用场的臭肉,连同地面铲起的渣滓一道,用来制成罐头,或者剁碎制成香肠。已经生霉发白没人买又运回来的食品,用硼砂和甘油处理之后,又作为原料重新制成正品。”《屠场》瞬间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关注。这部小说本打算揭露肉联厂工人非人道的劳动状况,不料却将当时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公之于众。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们已能解决人民吃得饱的问题,也一定能够解决人民吃得好、吃得安全的问题。食品,不同于一般商品,任何环节都有可能出问题,因此要求食品企业、监管部门必须慎之又慎。一方面,食品企业应当将自律提到很高的位置;另一方面还该强调“他律”,即通过机制引导和监管、技术手段,以确保真正实现食品安全。

新闻推荐

在西安市东快速干道和北三环行车的时候经常有市民一不

西安市东快速干道和北三环行车的时候,经常有市民一不小心错过出口,而一些原本可以绕行掉头的路口,却被设了卡,要交三四元钱的“掉头费”。(一月十九日《华商报》)...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