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南中药产业系列调查之一:中药种植,药农稳定增收难

陕西日报 2015-02-06 19:09 大字

“中国杜仲之乡”略阳

在陕南中药种植环节,部分传统品种增收难,却没有政府补贴来稳定;热门品种预期好,面积扩张时却很盲目。事实上,大部分中药材一种下去要数年之久,个中变化无法及时掌控。陕南山茱萸等品种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些品种的就地消化能力不足,后续产业缺乏核心产品,单一扩大种植面积,就会存在极大的风险。 

  本报记者 梁潇 实习生 梁亮 

陕南中药何以自强?根据省发改委历史数据显示:2007年,陕南中药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已达16%。2013年,商洛市中药农业总收入20亿元,人均800元,占农民收入的15%;汉中市中药种植业总收入21.88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较高的山区县区为14.71%。

陕南中药种植对农民增收的拉动力已经转弱。

  缺补贴、少政策,传统品种种植在萎缩

2015年1月,略阳县金家河镇寒峰村。村支书张世宏讲述:“县上给资金引导管护,很多人只给树刷刷白,只有退耕还林一亩地还能拿到100多元。所以一些药农种起了大棚蔬菜,大部分是外出打工了,打一天零工的工钱,确实比剥一天的杜仲收入高多了。”

略阳县,“中国杜仲之乡”,是汉中市唯一单设中药局的县级政府,中药材地存总量达到70万亩,其中杜仲地存58.6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杜仲种植基地,占全国产量的13%,也是最早掌握杜仲环剥技术的地方。由于近年杜仲行情一跌再跌,传统种植杜仲的农民们纷纷“弃树而去”,很多杜仲林基本无人主动去管护。

寒峰村,全村225户村民家家有杜仲,传统杜仲林达一百万亩,每年每亩可产三百到五百公斤。上世纪90年代初,杜仲皮子卖到每斤十几块钱,最好的是30多元。很多农民的家门口都有野生杜仲,种子卖到每斤三百多元。现在,种子每斤十几块钱,皮子每斤一两元。

“杜仲面积逐年下降,年年都有枯死的。眼下地里种的东西,只有种中药没有补贴了。”张支书担忧:“在市场行情好,老百姓发展意识就强。行情不好,农民们没有积极性去搞,如果没有政府支持去稳定种植,就会连管护也不想费力了。我们是传统中药种植村,没有更好的资源做替代产业,不把杜仲管护好,将来怎么办?”

2013年,略阳县投入中药产业专项资金100万元,全部来自本县财政自筹。对于全县70万亩的中药种植面积来说,这些资金用起来确实捉襟见肘。汉中市中药办表示:“从2007年以来,汉中市中药产业得到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份额,已经逐年萎缩,市财政扶持资金已经全部退出,这导致政府工作无抓手、产业引导职能弱化”。

2015年1月,佛坪县,“中国山茱萸之乡”。几年之前,“十月山茱萸无人采摘”的新闻已经屡见报端。由于山茱萸价格从最高每斤200元,已经跌至了今年的每斤9元。在一部分传统种植山茱萸的陕南乡村,甚至出现了私下砍一些的倾向,转而种植一些经济效益正好的中药品种,甚至景观林木。

然而,也有农民担忧:待新的品种也大批成熟上市的时候,是不是会走到传统品种的老路上去?

   “种源扩张”阶段,热门品种种植有风险

与杜仲、山茱萸种植的“弃树”现状相反,一些热门中药品种种植正在飞速扩张。

2015年1月,佛坪县石墩河镇金砖沟村。45岁的村民肖春是天麻大户,在2012年投入四千多元,从外地引种种植天麻。预计今年第一批天麻可以上市,大约会收获2000余公斤的商品天麻,以目前的市场行情估算,可以收入4万多元。

“正是天麻这么好的收益预期,我们都非常愿意去发展天麻。”肖春说:2012年全村天麻种植不过2000平方米,两年间全村天麻种植已达到了近3万平方米,他的天麻也从几百增加到了两千平方米。但是从2012年至今,村里地头上的还都是天麻种子,没有成品天麻上市。

与之类似,略阳县五龙洞镇,猪苓种植已从2009年的几十窝发展到了6万窝,也同样尚在“种源扩张”阶段。炳臻猪苓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明炳臻说:“目前全国猪苓的量都不是很大,大多数都是卖种子发展。如果把握好一点,种一斤3年后可以产10斤,每斤预计卖70元。”

目前略阳全县种植猪苓120万窝,其中80%作为猪苓种子出售,其他20%不能做种子的,以商品猪苓卖了出去,种子比商品猪苓每公斤贵30元左右。商品猪苓再由西安等地的粗加工企业晾干之后卖给制药厂。

现在猪苓种子量少、价格高,生长周期在3到4年。像猪苓这样市场好的中药种植,如今在陕南农民种植积极性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然而对于扩张还是不扩张?这似乎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因为在“种源扩张”阶段,这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可能。以汉中大鲵产业为例,由于国家政策与终端市场未能及时打开,这个全国最大的基地正在经历“产业的寒冬”,长期处于“种源扩张”的大鲵产业,种价已由高峰时的600元跌至了6元。

略阳县中药局副局长郑素花分析:“最大的问题是开发没有跟上,种子只是在基地内流通,比如大量猪苓都在一个最高峰产出时期,就会有可能导致价格的下降。我们预计两三年内可能会达到一个峰值。”面对也许会出现的“三年寒冬”,略阳县中药局已建议:“不同品种的市场需求不同,猪苓目前的发展规模正好合适,不主张村里大力扩张了。”

在陕南中药种植环节,部分传统品种增收难,却没有政府补贴来稳定;热门品种预期好,面积扩张却存在风险可能。事实上,大部分中药材一种下去要数年之久,个中变化无法及时掌控。陕南山茱萸等品种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些品种的就地消化能力不足,后续产业缺乏核心产品,单一扩大种植面积,就会存在极大的风险。

集中连片面积小,分散种植比重大

与传统粮油种植业、林果业、茶桑种植相比,发展中药材种植历来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效益,正是基于中药产业的丰富资源和对农民增收的重要拉动,早在十多年之前,陕西省已把中药产业作为陕南发展的先锋队伍。

商洛市提供相关调研报告显示: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丹参、桔梗“野生变家种”并获成功,随后柴胡、白术、桔梗、山茱萸等的人工种植在全市大面积推广。至目前,全市中药材集中连片500亩以上仍然偏少,80%以上是农户零散种植。由于种源和市场两头在外,使中药材产销处于一种不稳定和无序状态,加之药材就地消化能力不足,带动能力薄弱。

汉中市在2002年至2004年间,在省市多项“加快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下,中药产业曾一度快速发展,汉中附子、略阳杜仲等7个中药材品种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但是,一些在2007年已着手解决的问题,至今在种植环节仍然存在。

“中药产业发展不起来,农民种植难以稳定增收,对于药农来说,是很痛心的损失。可是,如果中药种植面积萎缩了、质量下降了,对我们企业来说,也是一样很痛心的巨大损失。我们期盼能建立一个广泛的、良性的全产业对接机制,实现中药产业的循环与发展。”一位陕南中药饮片加工企业负责人杨忠芳表示。

汉中市中药办副主任曹永红分析:从一方面来说,近年以来对种植环节没有专门的引导资金投入,中药材种植仍以小规模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低,在品种选择和种植规模上,不能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未来趋势,山茱萸、大黄、元胡、附子、猪苓等传统品种种植面积很大,但后续产业体系没有很好做起来,具有持续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仍然匮乏,尚未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随着医药企业数量及规模的扩大,当地部分原料药的种植没有同步扩大,中药加工对种植的产业拉动作用并不明显。

与此同时,陕南中药产业的发展,也亟待一个更包容、更深入的发展视角。秦地无闲草,自古多“名门”。在《本草纲目》中写明陕南为其主要产地的中草药有五十七种之多。而中医药文化,是与中国书画、京剧并称的国粹。

名贵身份,为何深藏?在很多优势产业的竞争中,不仅是企业资本、技术的差别,还是品牌智慧的较量,而品牌的背后就是文化的博弈。略阳县中药局副局长郑素花谈及:传承和发扬中药历史文化,可以渗透到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中,提升中药产业软实力,扩大陕南中药的品牌影响力。

至此,陕南中药产业的发展潜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新闻推荐

陕西省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稳步推进 陕西铁塔公司完成共建通信铁塔52座

本报讯(记者张斌峰)记者从中国铁塔公司陕西省分公司获悉,截至1月31日,陕西铁塔公司累计完成共建通信铁塔52座,共建通信室分系统17套,协调、改造运营商现有资源共享给其他运营商192座。随着为陕西电信、...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