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腊八粥”习俗漫话周荣光

咸阳日报 2015-01-15 22:59 大字

大凡民俗节日,都有着与其他民俗节日不一样的传统习俗。譬如历史文化积淀浓厚的咸阳人,过“腊八”就讲究要喝腊八粥,这早在1936年时编著的《民国重修咸阳县志》中卷一“礼俗”篇就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以米豆肉菜做粥,遍送里党,名‘腊八粥\’”。稍后编撰的《咸阳县志稿》一书则更具体:“腊八,即十二月八日。鸡鸣即起,煮米为粥,杂以腊肉、豆子、豆腐、蔬菜等,名腊八粥,邻居交相馈送”。这些文字虽然简约,但字里行间却透出咸阳人过“腊八”时的隆重习俗。

“腊八”习俗溯源,需先看“腊”字,其古时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月”最早并不是月份名称,当时用干物祭祀神灵叫腊祭,腊祭之月叫腊月,这里的腊字是干物的意思。在《说文》所说的“冬至后三戍,腊祭百神”的年代,腊祭的日子有时是在年终的十二月,有时是在下一年的一月里,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月份,只系腊祭之月。后来将腊祭的日子定在农历每年十二月初八日,腊祭之月就固定在每年十二月,腊祭之月的腊月也就固定在农历十二月,不过这还不是月份名称,仍是腊祭之月的意思,但这一月就被称为“腊月”,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到了汉代,明确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又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就这样演变而成,后来才演变出吃腊八粥的习俗。

追溯“腊八”吃粥习俗的由来,首先是古时天子国君每年十二月要用干物进行腊祭,腊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腊祭又是在农历的腊月初八日进行的,亦称“腊八”。祷祝是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于每年的腊月初八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祝”,祝与粥同音,于是就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将蔬果干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以表示庆丰收之意,并进行祷祝。用腊八粥来谐音腊八祝的意思,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含义是用干物煮粥,敬献农神,进行祷祝,祈求保佑,以庆丰收。

南宋以后,腊八粥除了供佛以外,还是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互送腊八粥相沿成习。亲戚、邻里,家家都送去一些,偶尔还会有不相识的人来讨要。家里有牙牙学语的幼儿,有尚待启蒙的孩童……都会像化缘一样挨家去讨,据说吃了百家饭,就会有了灵气。到了清代,雍和宫的腊八盛典极为隆重。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为2米,深1.5米的古铜大锅,重约4吨,专用熬腊八粥。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粥料品种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各种干果等,到初五晚准备就绪,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初七清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来的供粥大臣率领官员开始在佛前供粥,宫灯照耀、香烟袅袅、鼓乐齐鸣、众喇嘛进殿念经,随后把粥献给宫廷,同时装罐密封,用快马送往承德行宫和全国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才告结束。据史料记载,每一锅粥用小米12石,杂粮、干果各50公斤,干柴5000公斤,共熬6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帝及宫内,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官员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作为施舍。

古人认为,粥是“世间第一补人之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最为饮食之妙诀也。”可见“腊八”这天吃腊八粥,既顺应了节日的习俗,也对人的健康大有裨益。而腊八粥在佛教徒的眼中,又充满了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崇敬之情,因为有传说腊月初八是佛祖的悟道成佛之日,从这一点上来看也就不难理解每年的腊月初八,在西安的大兴善寺、大慈恩寺等寺庙,都要煮腊八粥免费让僧众品尝,有人为了消灾祈福,一大早专程来到这些地方品尝腊八粥。

对于“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历代诗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杜甫在《腊日》一诗中刻画了自己有意辞官回家过腊八的心境:“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除此之外,无论是北齐时魏收所作的:“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腊节》)还是清时夏仁虎的:“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腊八》)抑或是清时李福的:“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腊八粥》)都描绘出了人们过“腊八节”喝腊八粥的情形。

在民间,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种族,都要在腊月初八这天喝腊八粥。腊八粥讲究要做多点。除了当天吃、送之外,要留一些在以后的日子里天天热来吃。这饭热的次数越多越好吃:“腊八热三遍,酒席也不换。”有时,会持续吃到腊月十五,这时的腊八粥可谁也讨不去了。大诗人陆游对此风俗就颇有兴致,他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一诗中这样写道:“今朝佛粥便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咸阳人也要喝腊八粥,“腊八节”这天由妇女们早早起床烹制,有的甚至于头一天就将玉米和豆腐、香菜等放在一起进行长时间的熬煮,等到家里人一觉醒来,香喷喷的腊八粥也就熬成了;还有的在苞谷糁里下一些面条进去,再配以黄豆,红萝卜等,出锅时撒一把切碎的芫荽,色香味俱全,深得人们的喜爱。在咸阳农村,老辈人还常说:一过“腊八”,人就糊涂了。其寓意是说,吃完了腊八,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农历的春节了,干一切事情就显得杂乱无章,糊里糊涂了,在这当口,唯有过年才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情。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在国泰民安的今天,人们大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但吃腊八粥的风俗依旧盛行。这不仅是一方习俗的延续,更是一种传统的积淀。“腊八”这天吃腊八粥,不仅仅是一种习俗,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丰收年景的渴望。人们希冀着通过吃腊八粥,来迎接红火的春节,憧憬美好的新春,还有更加光明灿烂的明天。(B)(12)

新闻推荐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在三原

“西安事变”前,三原学生救亡运动是在“一二·九”运动影响下很快发展起来的。三原中学、工职、女中的部分进步学生,对北平学生爱国行动给予了积极响应和声援,并于1936年11月由解登科、郎瑞亭、李瑞...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