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观察 养老机构官司缠身

陕西日报 2015-01-19 23:42 大字

   本报记者 康传义 实习生 许瑶

2014年12月25日一大清早,西安市雁塔区颐和园老年公寓的小院里,工作人员都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地处理着自己手头的工作。“今天太辛苦您了,陪王师傅一天了。”老人目光呆滞地注视着前方,丝毫没有扭头,语气却很娴熟地回答道:“有啥辛苦的,我俩聊的太投缘了,一直在谝着呢。”

吕院长告知记者,这位戴帽子的老人其实是个盲人,耳朵还有点背,由于子女上班较忙,老人已经移居颐和园老年公寓四年多了。这些老人们住在一起的活动主要就是看电视,还喜欢坐在一起聊聊彼此子女的工作,探讨彼此过往的故事。西安颐和园老年公寓成立于2000年,是经西安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民办福利单位,这个老年公寓收住对象主要是半自理、全护理、特护老人。吕艳娥院长介绍说,颐和园老年公寓的前楼主要住的是一些半自理老人。

吕院长现在只要有时间就会走进每间房子看望老人们,和他们拉拉家常,了解一下老人的身体状况,随时提醒护理人员身体状况,确保老人的健康平安。“老年经济”是“银发经济”,更应是有温度的经济。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社会消费结构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发展“银发经济”是新形势,但养老服务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般情况下,身体状况良好的老人会留在社区居家养老,身体稍差的才会送到老年公寓,有的老人送过来时身体已经快不行了,老年人也面临着自然死亡。但是不管是老人摔跤,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死亡,我们老年公寓都逃脱不了要与其家属打官司这一劫。”吕院长满腹苦水地告诉记者,“只要打官司我们这个行业就会很无助,就算是老人正常死亡,我们也要承担30%的责任,我认为我们这个行业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一份社会的理解,毕竟照顾老人本身就是一份良心差事,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老人能够安享晚年。”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理解才是发展好“银发经济”的关键。

对此,相关专家建议,发展“银发经济”的同时,应坚持“需求主导、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探索“银发经济”的新模式,政府在鼓励、扶持“银发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承担起制度建设角色,要给予社会的理解,帮助养老行业解决处理好老年纠纷,把好市场关,才能打造好有温度的“银发产业”链。

新闻推荐

衡量城市化的标准有很多,在那些宏观的规划设计下,有太多细枝末节的东西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散落在角落中,容易被人忽视,却又至关重要。关注城市生活细节,不是

雁南一路,过往行人不得不绕过这些大大小小的水坑。西新街,商贩占用盲道。北大街地铁站站厅层内,一位市民在此驻足观望,不知朝何方向走去。见习记者许梦婷文/图冬日的街道,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清晨4点...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