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秦代封泥 揭秘大秦官僚机构的遗蜕密码

陕西日报 2014-12-05 00:06 大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西安北郊相家巷村汉长安城遗址先后发现和出土了大批量的秦代封泥。这个被学术界称为“里程碑”式的发现,完整再现了秦三公九卿到都邑郡县的职官官印,其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一时震惊了中外考古界和收藏界。

  从“以检奸盟”到文物保护

封泥,又称泥封,是古人封缄文书、信件、货物时盖有印章的泥团。“缄之以绳、封之以泥、抑之以印”,目的是“以检奸盟”,以防简牍被他人私拆偷看。因为信件一旦开封,封泥便会脱落、毁坏。也正因如此,封泥能够在被使用后仍然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至魏晋时期,纸质书写已经普及,封泥便和竹简一起淡出历史舞台。

5月16日,以收藏品相好、反映内容最为完整而著称的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隆重推出了“秦封泥特展”。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再现秦封泥文化为主题的特别展览,首次展出馆藏“左丞相印”和“右丞相印”等高规格的封泥珍品229枚。

馆长庞任隆说:“对封泥的保护工作,是博物馆全馆上下最为担心忧心之事。如展示过程中的干裂现象,存放中产生的细菌霉菌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就对室内的光线、湿度、温度等都有一个很高的要求。”为此,他们经过多次考察探索研究,经过不懈的努力,在省文物局、省文化厅、曲江新区、市文联的支持下,启动并实施了“西安市文化专项扶持资金”项目,并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签署了联合保护研究协议,将共同对秦封泥进行联合保护和三维数据采集,并决定下一步引进上海博物馆最先进的保护系统,为秦封泥的保护及展示研究探索新的思路。

庞任隆认为,把馆藏二十年的镇馆之宝拿出来展览,一是对它的保护有信心,信心来自于自己多年对秦封泥的研究,二是高度的保护意识和科学的保护技术,借助博物馆地底下大明宫遗址自然资源的恒温环境,再加上“刻度水容器”和“除味净化炭”的调节等细致呵护,经过了7、8月份的高温和连阴雨,展示的229枚封泥没有一枚出现干裂和霉菌。

 从“形象展示”到价值挖掘

中国古代,官印是官员身份的重要象征,依据古代政治制度,官吏离职或调职时,必须将其原有官印上缴朝廷并将之销毁。所以,存世的古代官印大多数是在为官员殉葬时而仿制的明器。因此,作为官印的直接遗蜕,封泥能够直接说明当时的官职设置。从三公印“左丞相印”、“右丞相印”、到“九卿”印,再到各具体部门之印,封泥为后人完整地勾勒出一幅秦代官僚机构的构架图,为后人直观了解秦代官制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从“小篆字体”到艺术体现

秦封泥文字再现的是秦代挺拔多姿的小篆书法艺术,是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的真实反映,是秦代标准文字的原始记录,体现出秦斯小篆“整体端庄、纤劲秀丽”的特点。

此外,秦封泥的形制多样,不仅古朴自然,而且色彩斑斓。一方面,秦封泥丸制后被封于竹简之上,而后以印章压扁,自然呈现出不规则形状,造型古朴自然。另一方面,秦封泥多以送件人当地泥土制成,而不同地区土质不同,颜色亦不同。如以“褐土”、“黄土”、“紫土”、“青土”等制成的封泥,经过年代侵蚀,仍能看出本色,斑斓美观,确是一大奇迹。

这次书博通过“封泥之谜”、“封泥春秋”和“封泥艺术”三部分主题展览,将秦封泥的神秘面纱层层打开,让观者从各个层面直观地感觉、触摸千年封泥之美。

深埋地下两千余年的秦封泥如同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以“千人千面”的姿态向我们从多个方面展示了秦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秦封泥在区区方寸之间,为后世展现了一副广阔无垠的秦时画卷,其中蕴含的历史与文化,需要后人品味研究。 (文/江方)

新闻推荐

让法治成为民众的基本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巨跃先摄白呈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治既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因此,做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部署。一...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