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沪上劲吹陕北风 ——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在上海演出引起强烈反响

陕西日报 2014-11-14 19:22 大字

11月12日,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亮相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陕西文化周,其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编创风格和演员精湛演技震撼上海观众。 本报记者袁景智摄

11月12日晚,作为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陕西文化周的重量级作品,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在上海文化广场倾情上演。“米脂婆姨绥德汉,清涧石板瓦窑堡炭”这句流传在陕西民间意思是说陕北女子漂亮、男子阳刚的俗语,成为陕北乃至全国人民对男人和女人人格魅力的终极赞誉。米脂婆姨到底有多柔美,绥德汉究竟有多豪迈?由陕西省委宣传部和榆林市委、市政府联合打造,由陈薪伊任总导演、阿莹任编剧、赵季平任音乐总监的超强的创作阵容,用《米脂婆姨绥德汉》这一几近完美的作品,让上海观众领略了一个美丽的传奇……

沪上演出引轰动

12日晚,《米脂婆姨绥德汉》在上海文化广场的演出引起了巨大轰动,能容纳近2000人的剧场大厅座无虚席。演出期间,观众鼓掌多达数十次;演出结束后,虽然演员数次返场,但观众仍久久不愿离去。

该剧演出前,有人担心上海观众因为听不懂陕北方言影响观看效果。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虽然剧中充满了陕北民歌和方言等西北民俗风味,但沪上观众对这部剧完全没有理解上的压力。剧中直白浓烈的男女之情表达,也让习惯了含蓄内敛的南方观众在“惊诧”中欢快地笑出声来。主演青青的王晓怡是榆林市民间艺术团的资深演员,演出前王晓怡自信地表示,虽然剧里有不少陕北民间歌舞元素,“但演员都是用陕北普通话,所以大家一定能听得懂。”两个小时的演出时长内,《米脂婆姨绥德汉》前后串联了60余首陕北民歌,也穿插了秧歌、剪纸、高跷、信天游等陕北文化,娶亲、雕石、划拳等民俗文化亦在此做了缩影呈现,活脱脱一个浓缩版的“黄土高坡”。现场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不少人跟着演员学起了陕北话。

演出结束后,剧场里掌声如雷,观众不约而同站起来,向台上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致敬。在演职人员首次谢幕后,很多观众拥到台前,争相和王宏伟、王晓怡、雒胜军等主要演员以及导演陈薪伊握手、索要签名。上海市民李先生冲着台上大声喊道:“你们演得太好了,谢谢你们!”曾在西安生活过48年的刘先生看完演出后非常激动:“我听说《米脂婆姨绥德汉》要来上海演出,早早就把票买好了。今天演员们的表演让我落泪了,因为他们又让我回想起在陕西生活的几十年难忘的岁月。刚才有人问我为什么哭,我说因为我是陕西人,来看乡党们啦!”由于众多观众始终簇拥在舞台前,演员们不得不多次谢幕,但仍然无济于事。有观众说:“让羊倌(雒胜军)再唱一首陕北民歌!”大家就纷纷鼓掌响应。最终在剧场工作人员的干预下,演职人员才得以返回后台。一位田女士追着工作人员问:“这个剧还演不演了?”在得到只演一场的答复后,她显得极为遗憾:“太可惜了,这么好看的演出,我还想带家里人和朋友来看呢。”作为主办方,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女士对《米脂婆姨绥德汉》的成功上演给予了高度评价:“很多上海观众都是首次领略到这种纯正浓郁、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生动写实的表现手法和反映出的厚重的陕北历史文化让我们深受感染。这个剧人物情绪饱满,表演质朴、真实、接地气,艺术表现力强,特别具有穿透力,非常受观众喜欢。我们上海艺术节邀请嘉宾省参演,就是要体现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米脂婆姨绥德汉》淋漓尽致地做到了!”

在记者随着人流出场时,清晰地听见有上海观众还在哼唱:天上有个神神,地上有个人人,神神照着人人,人人想着亲亲……

大爱阐释陕北情

《米脂婆姨绥德汉》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把人文标尺。该剧以男女爱情为主线,以陕北民歌为链条,以乡土风情和当代意识为建构,用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编创风格,演绎了米脂女子青青和绥德后生虎子、石娃、牛娃三人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

在很小的时候,虎子和青青订下“长大以后我要娶你”的婚誓。时光荏苒,当她(他)们长大以后,虎子被逼离家上了“山寨”,石娃成了远近有名的好石匠,而牛娃成了青青的“亲哥哥”,她(他)们的爱情结局也随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虎子和石娃都想娶青青为妻,约定七月七日太阳落山前为婚限。七月七日“山寨王”下山娶亲,而“走西口”的石娃也赶回家备好了彩礼,二人为此展开了一场抢亲争斗,唱响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赞歌!

戏剧是一棵古老的参天大树,古老的命题往往是具有现实性的命题。爱是永恒的,从古至今,生生不息。青青对爱情的执着,虎子的豪侠仗义、敢取敢舍,石娃的刚毅不屈、聪明能干,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支撑。中国有九亿农民,社会的和谐和民族精神的弘扬需要他们来支撑和托举。《米脂婆姨绥德汉》正是反映了这样一群笑对人生、弘扬人性、凸显大爱的人,以此来艺术地体现黄土地深厚的内涵、黄河博大的精神以及一种民族的、人类的大爱!

 明星助阵西北风

《米脂婆姨绥德汉》这部陕北秧歌剧自2008年10月在榆林首演面世以来,不断登上一个又一个艺术高峰,成为陕西倾力打造的优秀舞台精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众多明星加盟助阵,使这部蕴含了秧歌、剪纸、高跷等民俗文化以及众多陕北信天游的大型作品从一问世,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该剧总导演陈薪伊从事舞台剧创作近60年,迄今已有舞台剧作品近100部。曾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中国戏剧节、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节以及各省市戏剧节等各类戏剧奖项。在演出正式开始前,70多岁的陈薪伊亲自走上舞台,为现场观众推介陕北文化,讲述秧歌剧的来历。她笑着说:“我是西安人,在西安出生,现在是上海居民。所以,我是以双重身份欢迎大家来观看这场演出。什么是秧歌剧?秧歌剧就是农民的故事,农民的剧。我从15岁起就喜欢上了陕北方言和陕北文化,这块土地神奇极了,我个人认为,陕北是中国人文主义的发祥地。”

该剧编剧阿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文学创作,至今笔耕不辍,发表了大量具有浓郁地方气息的优秀作品,先后荣获冰心散文奖和徐迟报告文学奖。说到《米脂婆姨绥德汉》的创作,还有一段趣事。当年陕西要创作一部精品剧目,挑了20多个剧本,请来许多知名导演开会研讨,可是他们对剧本都不是很满意。导演陈薪伊开玩笑说,如果你能写出个剧本,我就来担任导演。结果那天夜里,他突然有了灵感,不到天亮,就写出了一个剧本大纲。第二天陈薪伊导演看了当场拍板,说这就是她想要的故事轮廓。创作剧情相对容易,可在很短时间内创作出几十首陕北民歌歌词,这对从没搞过歌词创作的阿莹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他不是陕北人,也没有在陕北生活的经历,怎样才能活灵活现地运用陕北方言,写出信天游式的民歌来?在动笔前,他翻遍了5本厚厚的陕北民歌集,又找来榆林等地的方言书悉心研究,还拜托当地朋友找了大量陕北酸曲,深入了解陕北民歌的表达方式。在长达四年的创作时期内,编剧不断地深入陕北各地采风,学习陕北的风土人情。四年间,始终围绕最初的提纲,十易其稿,硕果终成。著名作家陈忠实更是对这个剧本赞美有佳:“这部歌舞剧的唱词是几近完美的。”

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将众多“土得掉渣”的民间歌曲作品进行舞台化处理,为此,身为音乐总监的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在创作中刻意寻求把交响音乐和陕北民族音乐进行有机结合。由于加入了现代作曲手法,使得音乐表现更加具有交响特点,而且时代感跃然台上,整个戏剧的张力也突出了。最难能可贵的是,观众听到舞台上的音乐呈现仍然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和地域气息,这对于陕北民歌在当代的进一步开发和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剧中的唱词则吸收信天游、小调、号子等陕北传统民歌的体裁和表现方式,贴合剧情发展,充分而恰当地展示了剧中人物的情绪。

有了艰苦的付出,必定会有丰硕的回报。《米脂婆姨绥德汉》自上演以来,深入农村和厂矿企业,三度应邀进京献演并走进国家大剧院,受到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誉。2010年,《米脂婆姨绥德汉》在第9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国家文华大奖。演出获得的巨大成功,让《米脂婆姨绥德汉》从陕北舞向了上海;接下来,这部精品巨作将会再接再厉,继续走向更大的舞台!

本报记者 王戈华

新闻推荐

西安水务获全国水务行业竞赛第三名

本报讯(记者肖杨)11月13日,记者从西安水务集团获悉,在近日举办的全国首届城镇排水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西安污水公司代表陕西省参赛获得污水处理工团体第三名的成绩。昨日,西安水务集团召开表彰大会,对取...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