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历史上的“四大著名书院”
咸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有重教兴学之浓郁风气。据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清末陕西五大著名书院中,除省会西安所设“关中书院”外,其余“宏道”、“味经”、“崇实”、“正谊”四个书院均在泾阳、三原两县。其中宏道书院创办历史最久、味经书院科举中式最多,崇实书院讲授西学最早,正谊书院专讲闽洛义理之学等,均闻名全省,享誉西北。
弘道书院。弘道书院位于三原县北城,为明代三原北城人王承裕创建。初借僧舍作为讲学之所,题名“弘道书屋”。弘治八年(1495),因求学者众,众议募捐,遂假北城永清坊普照寺废院建“弘道书院”。书院坐北向南,南北40丈,东西20丈,规模宏大,古朴典雅,其大门额题“仰高”,二门额题“恭敬”,三门额题“中立”,显寓培育英材、期待栋梁之意。书院学生中出名者,如康海、吕楠、马理等。清乾隆时以避讳改“弘道书院”为“宏道书院”。清道光十年(1830),陕甘学政周之祯重修书院,使宏道书院成为陕甘(含今甘肃、宁夏、青海)两省学子深造之处。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颁布新学制,令改书院为学堂,陕西学政沈卫改宏道书院为“宏道大学堂”。
陕甘味经书院。陕甘味经书院位于泾阳县城内姚家巷,系清同治十二年(1873)陕甘学政许振祎奏建。书院以讲堂为中心,其前两侧各有号房8排,并有“时敏斋”、“日新斋”,朴素庄重,规模宏伟。书院历任山长之一刘古愚,自光绪十三年(1887)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连续主讲味经书院达12年之久。在任期间,他不仅教授学生传统经史、理学,并教诸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他于味经书院创建“求友斋”,致力于讲求西方新学;同时创建“时务斋”,专意研讨国内外大事。由于刘光蕡力主维新,遂使味经书院一改陈腐之气,成为近代少有的讲时务、重西学、开新风的书院。“戊戌变法失败”后,刘古愚辞去味经书院讲席,味经书院渐失特色。味经书院以教学质量之高和培育人才之多闻名陕甘两省。辛亥革命及民国时期,在西北军事、政治和科教文化上起了重要作用的于右任、朱光照、茹卓亭、李子逸、王授金、冯孝伯、杨西堂、杨松轩、郭希仁、张季鸾、李仪祉等,都曾是味经书院的学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废科举、兴学堂”中,三原宏道书院改为“宏道大学堂”,陕西学政沈卫将味经书院、崇实书院及味经书院刊书处经费归并于宏道大学堂,味经书院遂行停办。
崇实书院。崇实书院位于泾阳县城内陕甘味经书院东侧,系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陕西学政赵维熙会同陕西巡抚张汝梅所奏建。原名“格致实学院”,翌年奉批改名“崇实书院”。崇实书院是在陕甘味经书院“时务斋”基础上扩建的。书院分“致道”、“学古”、“求志”、“兴艺”四斋。刘光蕡任崇实书院山长,主讲该院。课程注重格致、英文、算术、工艺制造等内容。崇实书院不仅是陕西以至西北地区一所最早学习外国语的学校,也是一所最早讲授西方先进自然科学知识的学校。光绪二十八年(1902),崇实书院奉令归并于三原宏道高等学堂。前后办学虽仅有6年,但同味经书院一起,对陕西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谊书院。清光绪七年(1881),三原北城人贺瑞麟在“清麓精舍”基础上创设。书院位于泾阳县鲁桥镇以北之清凉垣(今属三原县境)。书院以儒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办学宗旨,故名“正谊书院”。陕西巡抚冯誉骥曾为之题匾。书院初由山长贺瑞麟主讲,不延别师。专修洛闽义理之学,不以时文为务。清末时声誉颇高。关中名儒牛兆濂(蓝田人,人称“牛才子”)亦曾一度主讲正谊书院。正谊书院为民间书院。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后,大部书院改为学堂,学习官方编印的教科书,而正谊书院独树一帜,仍沿习理学,不随时俗。直到1948年停办,是陕西省保留到最后的一所有名的书院。 (陈刚辉)(E)③
新闻推荐
为了整治交通秩序,西安市交警支队从8月26日起至9月30日,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其中,行人闯红灯、横穿马路、翻越护栏等行为,将被罚款50元。据介绍,西安市此次整治的重点内容包括行人、非...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