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沉浸在水墨丹青的生命意境中 ——访著名画家、咸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院长陈恩惠教授

咸阳日报 2014-07-22 23:11 大字

本报记者 杨波海 文/图

一头颇有时尚造型的短发,一副细框近视镜,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语言富有磁性,语气轻快舒缓,娓娓道来。坐在陈恩惠教授面前,在香茗氤氲中记者如沐清雅之风。这位以人物画著称的画家,就是在这样的氛围情境中,讲述着他的艺术人生。

童年艰辛而温馨

陈恩惠,1960年3月出生于山西运城地区的临猗县。童年的记忆中他是和奶奶、妈妈、姐姐一起生活的,因为父亲在陕西工作,一两年才回家一次。正值困难时期,日子过得不容易,他曾吃过苞谷芯磨的粉捏成的窝窝头,吃过用榆树皮磨的粉加一点面粉擀的面条。妈妈、奶奶都很疼爱他,姐姐长他七岁,也很呵护他。尽管日子苦,但回忆起来却感到很甜蜜。最温馨的情景是,基督教徒的奶奶在家做饭,把他抱在怀里,一边拉着风箱,一边唱着赞美诗,风箱富有节奏感的声音就像音乐一样,他觉得很美妙。上村小学,每到放学前他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画面:奶奶坐在门墩上急切地盼他回家,那期待的眼神和慈祥可亲的面容历历在目。奶奶为他起名“恩惠”,就是要他时刻感恩生活的惠赠。他曾画的两幅画《老家》和《知苦知甜》,就是对奶奶的追忆。

跟农民画家学画

1970年,10岁的陈恩惠来到陕西省礼泉县跟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当时在位于礼泉县城的咸阳地区人民医院工作,是一位擅长针灸治疗小儿麻痹和半身不遂的中医大夫。陈恩惠在仓房巷学校上学,那时学业轻,作业早就做完了,没有什么可干,就拿铅笔头涂鸦,无意中画得还不错,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和称赞。后来,县上要搞一个展览,要求表现工农兵生活,他就开始了创作,画了《植树造林》和《批林批孔》,两幅都被入选参展并得到高度评价。陈恩惠说:“我画画是从创作开始的,美术潜能直接挖掘出来了。”随后,有人介绍他跟随当地有名的农民画家白炬爃先生学画。白老师那时被抽调到县武装部专门画民兵题材的作品。他当时正上礼泉二中,为了看白老师画画,寒冬腊月,有次跨越一道水渠时掉到了水里,棉裤湿透,但他还是坚持两个多小时看老师画画,裤腿结了冰。他就感到老师笔下有生命一样,全靠目视心记,用笔墨生动地再现描绘对象。他对白老师创作的那幅《事事如意》印象太深了,那柿子火红的色彩,那人物灿烂的笑容让他过目难忘。从此,白炬爃先生成了他一生的良师益友,他也练就了画画创作“目视心记”的功夫。在跟随白老师学画期间,陈恩惠创作了《接过先烈手中抢》和《苦练》两幅画,都入编了出版的《民兵画册》。

1976年年底,陈恩惠高中毕业,1977年2月到裴寨乡下插队。他就在村上给小孩们画画,同时官场农村的生活场景,尝试着画连环画,春节前,县文化馆抽调他去画灯谜,也画大海报,水彩笔常常结冰,为了赶时间,曾经三天三夜不睡觉画画。这期间,他的国画、水粉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在同时期学画者中成为佼佼者。

四年连考美院

陈恩惠报考西安美院的经历漫长、艰辛而曲折,但他锲而不舍,整整考了四年才被录取。1978年第一次考,要求画石膏像素描,由于他从来没有经过这样的基本功练习,他竟然把石膏像素描当真人去画,头发画成了黑色,嘴唇涂上了血色,因此而落榜。1979年第二次高考前,他干脆买了一个石膏像,独自一个人照着一遍一遍地临摹素描。这一年他被初录上了,复试时美院的李习勤老师和他谈话,问:“跟谁学画?”他答:“跟农民”;问:“从什么开始画?”答:“从创作开始”。这段对话,让以后成为师生的李习勤老师和他都记忆犹新。1980年第三次考,竟然连初录都未入选。无奈之下,白炬爃就托人介绍他跟美院的胡明老师学画,一周拿着自己的画作去西安一次,接受老师的点评辅导。之后他又报名在西安吉贤巷小学参加美术培训班,跟黄申发老师学画,按考试要求学素描、学色彩、画静物等。就这样,1981年,终于考取了西安美院师范系。

四年高考期间,陈恩惠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父亲、邻居、老师都纷纷建议他转方向,放弃考美院,父亲也经常流露出“恨铁不成钢”的叹息。压力太大,他曾离家出走一个月,独自跑到五峰山下偏远的南坊镇邮电所,和学画的一个同伴住在一起。那些天,他每天搭乘邮电所的摩托下乡,体验邮电员的生活,创作了组画《山乡邮电员》,投寄到《北京邮电报》,居然被发表。从此以后,他更喜欢上了画组画,画连环画。

扎根生活创作

陈恩惠的美院毕业画作就是连环组画《根》,是由12幅工笔重彩画组成的。为了创作这组画,他深入礼泉县北部山区的建陵乡一带,住在一同画画的一个朋友家。这组画,描绘的是农村的场景,农民的群像,村里一棵棵老树被伐,老人们挺身而出保护老根,表现了在农村金钱与传统精神的冲撞。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能以绘画自觉地表现出这样深刻的主题,确实难能可贵。“我一直坚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金子在哪儿都能发光。”陈恩惠如是说。

这些年来,陈恩惠一直坚持创作,并不断进取。2005年加入中国美协。此时,他的作品已先后5次入展全国美展。2006年至2009年,他在陕西国画院创作研修班学习,师从王有政老师,他跟着老师采风、拍素材,当面聆听老师的耳提面命。他的艺术升华从此开始,创作模式从这里开始变化,实现了由“目视心记”到“典型化创作”的变化,从写意到写实,力求把最鲜活、最美、最具代表性的生活画面表现出来。这期间,他创作了《老家》入展全国综合性展览,并被上海书画院收藏;创作的《春催新芽》入展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展。再以后,他创作的《好年好月》《那年那月》《彝民风情》《童年记事》等作品陆续在全国性美展入展并获奖。

近来,陈恩惠正在精心创作第十二届中国美展备展作品,题为《母亲记忆》,描绘的是一位母亲人生历程各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一组典型画面,是一组形象化的母亲颂歌。他告诉记者他的一个梦想,就是想通过一个山村的变化,来表现一个人从出生到故去的历史风貌,个人体验,力求对人物内心深层的表现挖掘,用艺术语言关注表现社会、人生,从而留下认识社会生活、认识人生的信息量。这一梦想,争取在60岁以前完成。

深怀抱恩之心

陈恩惠说:“我在咸阳求学、生活和工作了四十多年,咸阳已经成为我心目中的故乡,我的每幅作品都是这方水土情感的展现,我终生都不会忘记农民画家白炬爃先生的启蒙教育。咸阳这方水土、这方人养育了我,我时刻深怀抱恩之心。”

目前,陈恩惠除担任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外,还担任咸阳市美协副主席、咸阳市人物画研究会主席。他负责市美协创研部工作,积极配合市美协主席团狠抓创作,使咸阳美术创作水平近年来大幅提高,全方位发展,在各级美术展览中影响越来越大,成为陕西美术界不可忽视的力量。陈恩惠说:“我有信心,和美协一班人团结奋斗,把咸阳美术事业推向繁荣”。(B)(12)

小资料

陈恩惠,男, 1960年3月生于山西临猗,中国美协会员。198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师从刘文西、王有政先生,现为咸阳师范美术学院教授、院长,咸阳师范学院首届教学名师;咸阳市美协副主席;咸阳市人物画研究会主席。作品《好年好月》获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延安颂”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童年记事》获《欢庆十六大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大展》优秀奖;《彝家风情》获“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大型画展优秀奖;《新菓年年》获陕西省首届美术创作奖。参加各种美术展览100余次,获国家、省级奖励20次,部分作品先后录入《中国美术全集》、《世界书画家铭录》等,发表美术作品200余幅,论文20余篇,出版有《陈恩惠中国画作品集》、《新长安画谱陈恩惠人物卷》、《怎样画白描》等专著8本。

新闻推荐

让孩子圆梦,“咬牙”一挺就是四年

放假了,何佩瑶帮着家里做家务。本报记者马沅聪实习生马瑶瑶郭倩玉“特别向往大学生活,因为我有属于自己的大学梦,挣奖学金、做家教,自己赚取生活费,这是我上大学后一定要做到的事情!”说起自己即将到来...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