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亦药亦点的咸阳琥珀糖 山岚

咸阳日报 2014-06-17 00:34 大字

琥珀糖,四方方,焦黄颜色琥珀光。吃到嘴里光粘牙,咽到喉咙甜哽嗓。琥珀糖,菱形样,既是药来又是糖。大人吃了止咳喘娃娃吃了气血壮。……

洋火、顶针、琥北(珀)糖……”不知何时起,这一连串的叫卖声总在下午时分回荡在我童年的村巷里,惹得老人娃娃坐卧不宁。那叫卖者被乡党们称为货郎担,货郎担的叫卖声带着浓重的河南腔,他双臂弯曲着拽一辆堆满杂货的架子车,懒洋洋地走街转巷,货郎担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男子,高个长脸大眼,镶一颗大银牙,面无温色,微凶。但我还是喜欢他,与其说是喜欢他还不如说是喜欢他货车里的琥珀糖。我至今仍清晰地记着琥珀糖的形状和味道,五厘米见方的菱形小块儿,焦黄焦甜,且有嚼头,二分钱一块儿,五分钱三块儿,吃完糖嘴唇周围就留下一圈儿黄糖渍,黏糊糊的,谁也不愿擦掉它,等还想吃的时候就伸舌尖儿舔舔,这享受比吃糖时还美妙。一天下午,货郎担来了,父母上工去了,我又没钱,就眼睁睁看着小伙伴们缠着爷爷婆婆来买琥珀糖,那些爷爷婆婆们在买到自己需要的顶针、胰子、洋火后,就把剩余的分分钱买了琥珀糖给孙子孙女吃,手里有了琥珀糖,小子们就文绉绉地舌尖儿舔着糖眼却斜视着旁人,大有绕识人(刺激人)的意思。我被逗急了,就问货郎担可拿东西换不?他说废铜烂铁朴材(破布)都行。我就拔起自家的门槛,爬回家里,在板柜底下翻出了一双旧布鞋,是爸爸的,鞋帮子已经破洞底子也已毛边了,而且落了厚厚的灰尘,肯定是不穿了,我拎着旧鞋喜出望外地奔向停在碾子前的货郎担,他嫌鞋太烂只给我数了三块,有几个小伙伴儿围过来眼放羡色,我也足足地过了一把绕识人(刺激人)的瘾,也美美地体验了一次心满意足的感受。然而,晚上却遭到了戒尺的惩罚,手心疼了一周,教训相随数十年,直至今天我仍不敢随便去强拿本不属于我的东西。可对琥珀糖的记忆由此而铭刻于心,终生迷恋。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琥珀糖属于咸阳人发明且独有的、陕西人值得炫耀的地方特产,在全国乃至全球唯一。

相传秦始皇的相父吕不韦为了给秦始皇的母亲治疗气管炎,经过四处求访,精心研制,特制出了色泽焦黄,香酥爽口,具有润喉,止咳、消痰、温中化食药效的琥皮糖,秦始皇的母亲吃过几日后病情顿消。琥皮糖随之广泛流行于朝野,因其口感好、疗效显,后世一直沿用至今。据文献记载,清乾隆皇帝常以此糖作为“夜点”,并赏赐身边的妃子宫女。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往西安避难。一日,慈禧一行在去扶风法门寺降香回归途经咸阳时,因外感风寒,咳嗽不止。咸阳知县敬献琥皮糖,慈禧食后,顿觉病情好转。病愈后,传旨送来咸阳琥皮糖,仔细凝视,见其糖色金黄,内含核桃仁,奶白如玉,酷似琥珀,遂命将此糖改名为“琥珀糖”。从此,咸阳琥珀糖更加名声远播。

清代后期,咸阳一带制作琥珀糖的店家多达三十余户,而以潘家巷(今法院街)一位张氏店坊最为出名。这位张氏店主外号“会会子”张三。他沿用祖传技艺,选料严格,制作考究,精益求精,制出的琥珀糖超群出众。其包装也十分精细,内垫油纸,外包白纸贴有红纸标签,签上书“加料皮糖”字样。由于质量好,生意兴隆,畅销本省和山西、河南、甘肃等省、市、区。清代中期已成为咸阳名产,并每岁向朝廷进贡。世代相传至一九五四年,随着国家统购统销的政策实行,渐渐地出现原料紧缺等问题,琥珀糖经营随之缩小直至最终歇业。改革开放后,琥珀糖的家庭作坊才又复苏,因受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影响,咸阳琥珀糖很快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琥珀糖制作艺人相继辞世,咸阳琥珀糖便与老咸阳人渐行渐远,今天,这享誉西北大地两千多年的琥珀糖彻底消失在咸阳人无奈的叹息声中。

咸阳,又丢失了一张值得炫耀的招牌。(B)(12)

新闻推荐

店员捡火车票 众人帮忙找失主

物归原主,店家、失主都高兴。本报讯(记者沈广睿实习生孙晓彤)三张身份证和火车票,一张银行卡以及其他优惠卡用卫生纸整整齐齐地包着,却被放在人民中路世纪金花的耐克促销鞋盒上。6月16日上午,本报接到...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