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自然叙述的魅力 ——读郑维孝先生回忆录《清水静流》 杨波海

咸阳日报 2014-05-30 00:41 大字

前不久,已年近古稀、退休居家的郑先生送来了他的长篇回忆录《清水静流》的打印稿,让我“看看,把把关”。厚厚的三本,近30万字。他说是在小孙绕膝、家务缠身的环境下趴在床头柜上写出来的,脱稿后由大女儿郑炜录字打印的。这些都是在不动声色的静静坚持中完成的。

《清水静流》,多好的书名!正是郑先生一生性格和为人处事的写照。

近年来,一些退下来的老同志纷纷写回忆录,回眸自己平凡而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些文字多是一些率性的随笔,原生态的民间笔记,我喜欢这种文字的质朴自然。《清水静流》就属于这类文字,且是我近年来阅读此类作品中的一部佳作。我从中感受到了一种自然叙述的魅力。

魅力之一,信、达、雅、趣共生。《清水静流》以亲历者的语气娓娓道来,叙写了郑先生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情节真实可信。我还惊叹于郑先生超强的记忆力,许多细节的叙写都是体察入微,生动传神。还有时代的真实。据郑先生介绍,他对各个时期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都作了全方位的细致描述,采用纪实的手法,依据都是权威的资料,情节事实都是有根据的。他的描述笔触到位,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经历,而且有着最大限度的延伸扩展,增大了回忆录的生活容量、信息容量和知识容量。每写到一地,他都要介绍这里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等;每遇到一人,他都要介绍这人的出身、性格、为人、经历等,并给予中肯的评价;每叙写一事,他不仅要交代具体的经过、情节,说清楚“怎么做”,而且还要描述当事人的心理活动,揭示精神世界,回答“为什么这么做”,时时处处闪耀着人生经验的亮点。自然叙述本来是口语化的,但在他的叙述中,却不经意间会蹦出几句成语、谚语、古训、诗词或对联,而且天衣无缝,自然贴切,在通俗中平添文雅之风。叙写中,常常运用一些掌故、笑话、甚至形象化的自嘲笔法,使行文趣味横生,让读者忍俊不禁。

魅力之二,事、景、情、理交融。《清水静流》写人纪事行云流水,融人于事,融事于景,融景于情,融情于理,环环相扣,自然天成。且看这段文字:

“寒冬腊月的气候,天气虽冷,但我身上还冒着热气,头上大汗淋漓,遇到上坡地段时,脸几乎贴到路面上,阴沉的天空不时飘着零星的雪花,黑乎乎的像一个大盆子扣在人们的头顶。人们嘴里冒着白气,车轮在路上不愉快地转动着,路边的枯草在寒风中抖动。凄凉的路上,远近爬行着几辆负重的架子车。看着离货场越来越近了,人也越来越没劲了……交完第二趟货,天已经全黑了。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想,劳动致富就是这么艰难,真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大钱靠命,小钱靠挣。”

这是写1962年底,年关将至,为了挣钱过年,他和父亲以及社员们拉着架子车,由西安造纸厂往火车西站货运场运送黄板纸的情景。无需赘言,这段自然叙述中,事、景、情、理交融,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有生活就会有写作,有记忆就会有回眸,有情感就会有抒发,有感悟就会有启迪,有喜悦就会有分享,有艰辛就会有倾诉。读《清水静流》,我深切地感受到郑维孝先生是在一种完全放松的自觉自在的状态下完成他的自然叙述的,唯其如此,才使他的叙述更真实、更生动、更感人,更具魅力。虽然他是一位普通的退休职工,但他的这部回忆录一定会给人以历史的回顾、人生的启示、知识的滋养和艺术的享受。(B)(11)

新闻推荐

户口本信息登记出错六旬老人再婚受阻

8年前,王女士的丈夫因病去世。8年后,王女士终于鼓起勇气准备再婚时,却因户口本登记时的一个小错误,让她的再婚之路受阻。咸阳市长武县61岁的王女士,已在西安打工10多年。8年前,与她相依为命几十年的丈...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