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人生 在追求中绽放光彩——访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李明德教授

咸阳日报 2014-04-08 23:18 大字

本报记者 杨波海 任莹 文/图

阳春时节,西安交大校园里的樱花正在盛开,沿着繁花似锦的樱花小道,记者来到西安交大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采访所长李明德教授。

李明德现在身兼三职: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博导;交大城市学院人文社科系主任;《中国有线电视》杂志社的社长兼主编。工作虽然忙碌,但他依旧欣然接受了来自家乡媒体的采访。“我生在乾县,根就长在那里了。酸汤面、豆腐脑、酱辣子,都是老家的回忆。这既是一份故乡情,也是一种文化的召唤。”见到记者,将李明德的思绪一下拉回了在故乡生活成长的记忆中。

从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高校博导,恪尽职守在大学校园里传道,授业,解惑。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浓墨重彩,在新闻传播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人生历程中,李明德不懈追求,平凡的人生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艰苦求学 勤奋耕耘终有收获

李明德的家乡地处乾县东南部,家里弟兄四个。虽然父亲在镇供销社上班,但仍会面临缺吃少穿的窘境。“我们那时都小,父亲又在外边上班,没有劳动力。”虽然生活艰难,但李明德的父母亲却对四个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从走路姿势、待人接物,他们都有一套章法,为这,我没少挨母亲的责打。”在农村,李明德从12岁起就参加劳动。星期天、寒暑假和社员们一起下地打土块,兴修水利、平整土地。

说起父母的教育方式,李明德感触很深,“中央电视台的公益片《家风》其实就是这种精神的传承。也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让我在以后的求学中一直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虽然年过半百,但李明德依旧清楚地记得母亲曾说过的一句话:“石头大了咱就绕着走。”“她告诉我们不要去计较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与人为善。虽然没有念过书,但她用自己的认知来教育我们。”

197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的李明德落榜了。“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都是班长,三好学生、三好标兵的奖状贴满了墙,可却没有考上大学。”这让李明德非常失望。随后,大哥帮他联系了学校补习。收拾好失落的情绪,李明德到薛录中学补习,很多人都看不起他以前所上的“戴帽高中”的教学质量,可倔强的李明德却有自己的坚持,“别人越是看不起,我越是要把事情做成。”补习时,他常常学习到深夜,“没有煤油,就点着柴油灯,常常看完书后,鼻子里都是黑的。”入校不久,李明德就在全校的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随后他又在毕业班文科数学测评中获第一名,这让他提升了不少自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79年,李明德以优异的成绩被兰州大学中文系录取。初入大学,知识的海洋让他如饥似渴。“大学是一个优秀人才聚集的地方,在这里没有中学时的优越感,无形之中给我一种压力。”面对侃侃而谈的同学,不善表达的李明德总是感到自卑。但他面对压力并未消沉,对人生又同时充满自信。

“我相信别人能做好的,我也能做好,而且做得会比他们更好。”同宿舍的8个人中,有7个都来自农村,同样的出身,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周末大家一起泡图书馆,涉猎各类感兴趣的书籍。有空的时候,也会七八个人一起去爬山。”那时候的李明德喜欢创作,沉浸在短篇小说、散文的写作中,这让他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说起自己的文学之路,李明德也很感谢曾经帮助过他的编辑们:“虽然很多没有刊登,但他们对待稿件认真严谨的态度,以及对新人扶持的精神让我很感动。”

教研相辅 潜心专研新闻传播

1983年大学毕业后,李明德被分配到西安交通大学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至今。31年中,有过荣誉,也有困难,但李明德始终将自己扎根于西安交通大学的沃土中,潜心钻研新闻传播理论。

“最开始的10年在校报,那里虽小,但五脏俱全,采写编评我都得做。”在校报工作期间,李明德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为他以后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他虽然离开校报编辑部,但一直坚持新闻传播的写作和研究工作。1993年,李明德创办了《中国有线电视》杂志,这是陕西省最早探索市场化办刊并取得显著成效的科技期刊之一。创刊至今,历经21个春秋,李明德先后担任执行主编、主编、社长兼总编,而他的办刊思想和理念在十多年前就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如今,《中国有线电视》已经成为行业内知名期刊和陕西省为数不多的双效益科技期刊。2002年,李明德又以独到的视角,在西安交大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对网络新闻的认识》的论文,这是最早关注到网络新闻及其发展规律的论文。同年,他参与了交大成立新闻传播硕士点的工作,并考取了兰州大学博士。2003年,李明德开始新闻传播教学科研工作。2010年,西安交大人文学院在马克思理论硕士点下,设立了新闻传播与理论的学科方向,招收博士生,李明德担任博士生导师,目前带有13个博士。

突出的工作业绩和学术影响让李明德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998年至2000年,他被评为陕西高校学术期刊优秀编辑工作者,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编辑工作者,获陕西省科技期刊出版事业突出贡献奖、第二届中国科技期刊优秀青年编辑奖、中国科技期刊编辑银牛奖和首届陕西省科技期刊十佳主编;在理论研究方面,他的专著《仿佛与超越——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出版不久,《光明日报》就发表书评予以推荐,2009年获第九届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专著《科技期刊创新论》获陕西省教育厅编辑学一等奖;论文《论科技期刊编辑部管理体制创新》、《网络资源能否作为参考文献》和《正视现代传播的负面效应》分别获得2003年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和2004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关注咸阳 扯不断的故乡情

如今,李明德已经离开家乡整整35年。每年,他总会抽出空回家乡看看,和儿时的同学相聚,与他们沟通交流,“关系很融洽,大家都会聊一聊上学时的趣事。”对自己和故乡间的联系,李明德说这是一份如何也扯不断的乡情。

虽然回来的机会不多,但李明德却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他曾参与过关于咸阳文化产业发展的研讨,“文化是个根,与咸阳的情是扯不断的。”对于家乡的文化建设,李明德感慨道:“任何一种消失的记忆,都应该当作一种文化来对待。宝鸡有青铜器博物馆,民俗文化馆,别人对民间文化、民俗文化非常重视。相比之下,咸阳对这一方面关注的太少,咱们是大秦文化的发源地,地表的遗迹虽然不多,但可以借助大秦文化来发展咸阳旅游啊,这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啊。关键还是要转变观念,以创新思维整合现有资源。像袁家村的成功,就是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桎梏,抓住了产业转型的机遇,依靠传统手工业,传承传统文化,如今成为了咸阳民俗文化的一个标志。”

李明德告诉记者,他准备游览陕西境内的107个县区,“看一看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文化等,选取一个角度去感受这个地区的魅力,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这些地方发展的感受和认知。”目前,他已走访了20多个县区,他希望自己的这些成果,能够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B)(12)

小资料

李明德,生于1959年8月17日,乾县薛录镇薛录村人。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西安交大城市学院人文社科系系主任。同时兼任西安交大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传播学学科带头人,《中国有线电视》杂志社社长兼主编,陕西省社科联常委,陕西省政府新闻发布工作专家组成员,中国期刊协会理事、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陕西省传播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报刊评论学会常务理事等。李明德教授长期从事新闻传播、科技编辑与出版工作,在社科界、期刊界颇具影响,为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编辑与出版、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传播与舆论导向等。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教材7部,完成课题7项。获陕西省优秀成果奖5项,西安交大王宽诚育才奖和优秀教材一等奖各1项。

新闻推荐

清明小长假咸阳旅游接待75万人次

本报讯(记者王高峰)4月7日,记者从市假日旅游指挥中心了解到,清明节三天全市累计接待游客7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和30.4%。其中,旅游景区景点接待游客14.8万人次,乡村旅游接待游...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