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辛建斌实习记者马驰骋不是一句简单的英文它代
本报记者 辛建斌 实习记者 马驰骋
Doityourself不是一句简单的英文,它代表自己去做,自己体验,挑战自我,享受其中快乐的一种精神,这就叫作DIY。渭城职教中心的牛亚玲老师,就是这么一位DIY手工制作达人。
牛亚玲是全校唯一的手工课老师,她的手工教室是让学生们流连忘返的课堂,课间放学后停留驻足的乐园,里边堆满了她的手工作品。推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后黑板上挂的剪纸作品,十二生肖、吕布、崔莺莺等散发着北派剪纸强烈的民俗风,细细看,有的地方线线相连,有的地方线线相断,边沿光滑的锯齿、月牙儿和云纹,仿佛在炫耀着——剪出我的刀法是这么的“稳、准、巧”。
在教室讲台位置,没有桌子,摆着十来盆一米多高的盆景花,有牡丹、百合、腊梅、菊花等,颜色娇艳欲滴,花朵饱满绽放,拿手摸了才知道这些都是纯手工制作的花束,放在商店里一盆能卖好几百元。铁丝窝出每片花瓣的造型,然后用丝袜绷起来,最后给丝袜上色扎成束。
靠近窗户边的桌子上,五颜六色的煞是好看,这些是手工制作的果冻蜡烛。搭配上心形、五角星形、圆形的玻璃杯,杯底铺上七彩的沙子,再点缀几颗贝壳或海螺,大的蹲在桌子上,小的漂在水杯中,美丽可爱的蜡烛让人不忍心点燃它们。
教室墙上还有用毛线团、鸡毛、鸡蛋壳做成的墙画;桌兜里还有憨态可掬的彩色泥娃娃;角落里还有用冰棍棒黏起的帆船;窗台上系着易拉罐做的风铃;门背后挂着红红火火的中国结等,牛亚玲的手工教室就好像一个宝库,处处给人惊喜。
那一年,老手工教师退休时,牛亚玲还是学校的一名行政人员,出于热爱手工制作,她主动要求教手工课。开始时,手工课只是教折纸、贴画之类单调简单的手工制作,“我姓牛,性子直,脾气倔,要干就要把它干好。”说罢,她便开始从网上、书上、碟片上接触更多的手工制作。学剪纸时,没有专业工具,就自己把剪刀头磨平;学中国结时,一步步拆开记录,再一步步重新编回去;学捏泥人时,拽着老公骑上摩托到泾阳大坡,背回来一大袋子黄土,用窗纱过滤,捏到第二年的时候才捏出了神韵;学丝网花时,坐上公交跑到临潼艺校去请教专业老师,学会了才回来;学果冻蜡烛制作时,自费从西安批发原料回来,对着资料一步步摸索,一次次尝试。大家都夸牛亚玲的手巧,摊开这双巧手,能看到的满是老茧和水泡。正是她的努力,渭城职教中心手工课成了学校的一张名片,教学内容扩展到剪纸、丝网花、泥塑、贴画、中国结、布娃娃、纸浮雕、手工蜡烛、废旧材料玩具制作等,这里幼师专业走出去的毕业生在各县市区的幼儿园都非常受欢迎。
正在采访中,教室门被推开了一条缝,探进来个脑袋:“牛妈,你在干嘛?”原来是课间休息,同学们来串门来了,“忙着呢,你们先去别处玩。”牛亚玲说。隔了会,脑袋又从窗外伸了进来:“牛妈,你到底在干嘛呢?”“这几个小妖精,真拿她们没办法。”牛亚玲笑道:“那你们进来吧。”几个漂亮的女学生就涌了进来,记者问女学生:“你们觉得牛老师怎么样?”女学生说:“上课才叫牛老师,下课了我们都叫牛妈,她是我们无话不说的姐们儿”。
牛亚玲还有一个不太给人说的身份,她是一名青年志愿者。常年照顾残疾老人,探望自闭儿童,不仅自己做,还组建渭城职教中心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每逢周末,与同事、学生们一起服务社会,奉献爱心,贡献正能量。她不在意是否成功,但她的态度和努力,为她赢得了声誉,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正如一部电影中的台词:追求卓越,成功就在不经意间追上你。(E)③
新闻推荐
团省委到咸阳市 开展“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活动
本报讯(记者王高峰)5月7日,团省委“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来到咸阳市,在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开展集中分享活动,团省委书记李豫琦与咸阳市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国际商贸学院300余名师生参...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