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流直下“八千尺”疑是接通“地中海” 咸阳市地热尾水自然回灌取得重大突破
本报讯(记者 王高峰)3月19日,从文林路地热尾水回灌现场传来捷报,咸阳市地热尾水自然回灌实验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单井最大回灌量每小时可达148立方米。这一回灌技术有助于地热资源的采补平衡,为大面积开采和综合利用提供技术保证。
咸阳市位于关中盆地中西部,地热资源丰富,地热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地热水储量约为3450亿立方米,相当于标准煤约50亿吨,主要储存于2700米深的孔隙型砂岩热储层中。中石化绿源地热研究所总地质师郭世炎介绍说,孔隙型砂岩热储层回灌压力高、阻力大、空隙小、易堵塞,很难实施连续性回灌。热水回灌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应用和文献记载中极为有限,属世界性难题。如果不实施回灌补充,直排地热尾水会造成环境污染,大面积开采会出现地热水位下降,并威胁到生态平衡。
为破解砂岩地区地热大规模开发利用的这个瓶颈,咸阳市从2008年起就组织专业人员,依托中石化绿源地热公司,联合西安有关科院所,邀请北京、天津及冰岛、荷兰等国内外专家,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钻凿地热回灌井,开展相关实验。今年,科研人员认真总结以前的回灌经验,在文林路成功开凿1眼2700米深的回灌井,继续开展回灌试验。
经过反复调试,自然回灌量基本稳定在每小时96立方米左右,实现一采一灌。截至3月18日12时,已稳定运行67天,累计回灌地热尾水15.6万立方米,效果非常理想。这一试验成果,验证在砂岩地质条件下,存在自然回灌的可能性。
据悉,地热是宝贵的综合性矿产资源,具有功能多、用途广、无污染、可再生等特点,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治污降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咸阳市有关部门和中石化绿源公司坚持以服务民生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实现地热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合理保护。全市地热供暖500多万平方米,仅此一项,市区每年可减少燃煤1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8.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350吨。
中石化绿源地热公司总经理杨荣亮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投资,配强科研力量,全力探寻地球深处的秘密,进行生产性回灌试验,力争早日攻克砂岩经济型回灌难题,为地热能源持续开发和建设美丽咸阳贡献力量。(B)(16)
新闻推荐
让泥土站起来“会说话” ——王弋和他的“关中民俗文化”泥塑系列
王弋专心于泥塑人物本报记者杨波海文/图抓一块泥巴,似乎不经意间在手中揉捏了几下,一个小小的人头便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记者眼前,再经过一番搓、揉、抹、塑、捏、雕,不到半小时,一个一手背后、一手攥着...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