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异地求学,多少无奈的纠结——延安中学生外流现象探析之三

延安日报 2013-12-11 16:16 大字

本报记者强国峰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这是毋庸讳言的。为了让孩子能拥有美好的未来,不少延安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教育资源相对好一些的外地“名校”,使这些学生早早地就踏上了异地求学之路。

在远离亲人的他乡,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怎样?异地求学的效果是不是“疗效显著”?孩子们和家长们的切身体会又是什么?对此,记者采访了一些目前在西安求学的榆林市学生及其家长。

外面的世界精彩也无奈

西工大附中高二年级的延安籍学生刘强每天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饭前饭后手里也拿着书看,晚上躲在被窝里也要打手电学习,平均每天只睡不到6个小时。“我们班有近一半的学生来自外地,每个人的基础都不一样,老师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东西要靠自己补充,所以学习上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刘强的家在安塞县城,父亲是公务员。去年,成绩优异的刘强,顺利通过了

西工大附中的招生考试。来到学校,刘强发现“很多从外地来的同学,都是原来学校的尖子生,优秀学生比比皆是”,而“老师讲的也不像以前那样简单……”当时才15岁的刘强第一次感觉到了学习上的“危机”。第一学期下来,他好几门科目的成绩都很不理想。为了追上同学,刘强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学习上,就连课余时间也是在教室里埋头苦学。

“没办法啊!排名靠后,面子挂不住,无脸见以前的同学,更对不起父母对我的期望。”刘强说,父母省吃俭用供他到外地读书,就是为了让他有好成绩,如果考试成绩不好,自己真的会感觉无颜以对。“所以,我们这些在外面上学的,肯定要比在本地上学的心理压力更大。幸好,现在我已适应了这种竞争环境,毕竟,那里学习氛围很浓,关键是师资水平较高。异地读书的经历也给我带来很大受益,比如主动思考、每天制定学习计划等。”

此外,学校的教学方式也是带给异地求学学生压力的来源之一。据了解,西安一些“名校”两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让学生们疲于应付。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

无奈。”部分学生在经过异地求学初期的新鲜感和兴奋期之后,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生活、学习方面不适应的情况。有的孩子自学能力不是太强,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更是处于尴尬境地。

考验孩子更考验家长

刘女士在宝塔区一事业单位工作,今年中考后,女儿张怡(化名)班上有多位同学都到西安就读,刘女士就托关系想办法让女儿去了高新一中。张怡原来在延安时一直是走读生,独自异乡求学后非常不适应,经常给母亲打电话诉苦。因为想家,心情抑郁,她的学习也受到了影响。刘女士也是一接到女儿的电话就难受,“就这么一个孩子,原来一直都在身边,有什么事还能及时关照一下,现在把她一个人扔在外面读书,一下子离开自己,心里空荡荡的,感觉生活失去重心,没了精神寄托。而且孩子现在这个年纪,许多事都需要父母在身边引导。”

为了让女儿有更好的求学环境,刘

女士就鼓励女儿坚持下来,每到周末就坐火车前去看望,每次的路费、住宿费、吃饭、给孩子买点东西……少说也得大几百元,一个月下来平均也要花费三千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孩子的学费、生活费用。“一月至少去四趟,几乎每次回到延安都到凌晨一两点了,累死了。”

刘女士认为,家长将孩子送到外地上学,一般都是出于应试的考虑。但是,异地求学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孩子,最大的损失是亲情淡薄、幸福感流失。“孩子慢慢长大了,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长时间没有在父母身边,他们还会不会像以前那样有什么事都给父母说?甚至会不会对父母产生陌生感呢?”刘女士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为此,她建议,将孩子送出去读书的家长,应该尽可能多让孩子与父母相处,多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异地求学,学生累,家长更累,考验着孩子,更考验着家长。不少家长都无奈地说,将孩子送到外地求学,他们为此也很纠结。如果延安的学校品牌足够有名,优质教育资源足够丰裕,家长何苦让自己的孩子舍近求远呢?

新闻推荐

用延安精神书写科技传奇 ——2013年全市科技工作盘点(上)本报记者张春鸽

亮点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10月30日,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梁宏贤同志作工作报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姚引良同志作重要讲话,省科技厅厅长李明远同志指导会议。会议出台了《关于深...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