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张子宜:民国时期陕西慈善第一人

咸阳日报 2013-12-17 23:24 大字

张子宜

孤儿教养院民乐团正在表演

孤儿教养院的孩子们在表演节目

本报记者 杨波海

张子宜是辛亥革命先驱,民国三大孤儿院之一、西安孤儿教养院的创办者,办学理念和成就受到宋美龄的高度评价,被于右任称为“陕西慈善第一人”,民国时期备受陕西人民称赞;2012年8月份,他被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遴选为“陕西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2013年5月2日,张子宜墓被兴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子宜本名张典尧,字子宜,生于1881年,兴平县(现为兴平市)南位镇南韩村人,家中世代务农。张子宜的前半生,以一位革命者而著称。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他经张渊介绍加入同盟会,并担任兴平周边各县的联络人。1911年,武昌起义后,同盟会联合新军、哥老会发动西安起义,他在兴平组织响应,驱逐清朝官吏,任民团团长,保境安民。张子宜的后半生,以一位慈善家而著名。1922年,西安孤儿教养院成立之后,张子宜一直担任院长,直到1950年辞去职务。1956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再次任命他为市儿童福利院院长,且连续当选为政协西安市新城区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1964年12月13日,这位慈善家辞世。今年12月13日,正是张子宜先生逝世49周年纪念日。

创建孤儿教养院

15岁时,因父亲去世,家境贫寒,张子宜不得不辍学到县城去当学徒。但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白天工作,夜间仍坚持学习。1907年加入同盟会之后,张子宜积极投身革命,兼顾教育。他不仅在创办的兴平“复豳桑园”中开设启蒙育幼小学,让无钱上学的孩子免费读书,还应邀到西安协助张渊主持西安中等实业学堂(西北大学前身学校之一)。1912年,张子宜与张渊等人创办西安精业染织股份有限公司,并请西北大学教授冯光裕先生为职工教授语文知识。次年,张子宜等创办西安中华基督教自立会,并在会内办了一所小学。

在张子宜一生所办学校之中,最著名的当数西安孤儿教养院。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张子宜投身于反袁护国斗争。西安精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联络反袁斗争的秘密联络点。他们秘密联络胡景翼、于右任、景梅九等,密谋讨袁,张子宜任行动组长。然而,他们的行动被当时的陕西督军陆建章所知,张子宜与多位反袁志士先后被捕。之后,张子宜获同道焦子静解救,而其他二十几位被捕的反袁志士均被杀害。出狱后,张子宜曾多次向后来督陕的陈树藩提议,抚恤反袁烈士的遗孤,均遭拒绝。于是,张子宜与一些朋友们探讨救助的办法,萌生了创办孤儿院的念头。在各方人士的帮助和支援下,1922年重阳节这天,孤儿院正式成立,命名为“西安孤儿教养院”(1946年改名为“西安私立子宜育幼院”),张子宜被公推为院长。

对孤儿尽数收养

张子宜创办教养院时正值军阀混战、生产停滞、民生凋敝的年代。1920年前后,陕西省连年荒旱。1926年,刘镇华以十万大军围困西安,“城内死亡枕藉,惨不忍睹”。1929年,陕西又遇年馑,《西安私立子宜育幼院二十五周年纪念特刊》中记载:“城内孤贫儿童,沿街索讨者,触目皆是,省西各县灾荒尤重,赤地千里,人烟寥寥,饿毙逃亡,十室九空。”而当时西北地区仅有三所孤儿院。张子宜怀着“对于待救之男童深感拒之有愧”和“悉数收容又不可能”的矛盾心情,决心“依院章规定,来者不拒,尽其在我,以听天命”。

孤儿入院后,院方会检查体格,“营养不良者,选择需要食物,以补给之,染癣疥者,由住院医师根治之,患沙眼者,早期诊治,有内科病症者,对症治疗,有低能者,施以补助教育,有残疾者,尽量矫正,务使体格发育,达到一般标准而后可”。院里还专门圈养了几头羊为生病儿童供应羊奶。

1922年教养院成立之初仅有孤儿20余人,而据《西安孤儿教养院第十二周年纪念报告书》,1927年底孤儿数目就达到202人,1928年底216人,1929年底312人,1930年底407人,1931年底451人,1932年底462人,1933年底685人,1934年10月708人。在张子宜一视同仁的收容原则之下,西安市孤儿教养院逐渐成为民国时期全国救助和教养贫困儿童人数最多的孤儿院。据1948年的不完全统计,经西安孤儿教养院救助和教养的儿童总计14000余名,籍贯遍及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辽宁、湖南、甘肃、安徽、湖北、江苏、四川等省份,孤儿院学生最多时达到1000人以上。

工读并进育人才

张子宜的曾孙张和平告诉记者,孤儿教养院建立初期,规模小,条件简陋,却开办有初级小学,孩子们每天上午学文化,下午学手工。年近八旬张德蓉老人,是张子宜先生的孙女,她儿时曾在教养院度过9年的时光,她回忆说:“孤儿们不仅要学习文化课程,还要学习手工艺。我也曾学过制作棉衣。”手工的内容,都是简单的可以谋生的劳动技能,如纺织、缝纫、织花边、制鞋、制药棉等。

孩子们学习的手艺分为不同的科目,其中有裁缝科,由老工人魏师傅传授技艺,参加学习的孤儿有五六十人,产品的图案设计和各种染色的毛线都十分精美。产品有单双人床垫、地毯、马褥子、椅垫子等,每个环节都是孩子们自己动手完成的。还有织布科,男孩女孩都参加,但人数不固定。男孩子使用织布机、织毛巾机,女孩子则做稍微轻松的导经、导纬、穿扣等劳动,这些布料由孩子们自织、自染,产品有条子布,格子布等。制革科,由教养院的聋哑人王子德负责,他在西安的皮革业颇有名气,所生产的皮鞋在市场上信誉很高。据说,有一年宋美龄到西安孤儿教养院参观,孤儿们还将他们制做的皮鞋赠送她做纪念。缝纫科,由陶、曹两位师傅负责。这个科是专门为女孩子设置的,她们学习缝制服装、布鞋等,有时也接做外活,当时,孩子们还为冯玉祥的军队制做过服装,以增加教养院的收入。除了以上各科以外,还有贩卖(销售)、建筑、运输队等学工项目。孩子们衣服是自己缝的,布是自己织的,鞋是自己做的。教养院生产的产品还远销欧美,其收入用于补贴教养院的开支。在教养院的支持下,学生们组建起雅乐队、新旧剧团和军乐队。每当院里举行开学、毕业典礼和集会纪念等活动时,这些乐队都会表演助兴。为补助院内经费,孩子们编排的戏剧也在市内演出,颇受欢迎,甚至出现了林子芳的《小姑贤》和赵子全的《鸡大王》等保留节目。

儿时曾住在教养院的党子祥老人说:“现在回想起在孤儿院里劳动的日子,不仅学会了生活技能,还培养了我们勇敢、吃苦耐劳的精神。孤儿院出来的孩子,都很勇敢、很坚强。”

在那个“国难当头”的时代,张子宜也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教育。他常对孤儿们说:“只有国家强大,百姓才能幸福。”1939年5月份,为避日机轰炸,教养院临时搬到西安南郊新开门村。张子宜并未因此放松对孤儿们的教育,而是“借该村庙宇做教室,给孩子们上课”。让孤儿们不忘国耻,为国而学。抗战初期,张子宜曾送150多名成年孤儿到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其他孤儿如岳子远、刘子高、冯子全等毕业后投军杨虎城将军的十七路军教导团,参加娘子关血战、永济之战、中条山之战等;因为受教育,有文化,罗子荣、李子和、扬子修、牛子清、师子和、岳子省等得以在毕业后参加中国远征军207师,开赴印度、缅甸。

经过张子宜的悉心栽培,教养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从1922年至1947年10月份,孤儿院学校毕业生总计4401人。其中,留院306人;升学者462名,除285人在初高中、大学继续深造以外,其他人进入音乐、水利、神学、师范、商业、护士、军校等专科学校;就业者共计3633名,涵盖农、工、商、教育、医药、军事、政界、邮政、电政、铁道等领域。(B)(12)

新闻推荐

我梦中的车

咸阳陶瓷厂学校四(1)班宫贝尔我的老家在旬邑,距离咸阳有一百五十多公里。听爸爸给我讲,在他小的时候,村子不通汽车,也没有摩托车,有自行车就算很不错的了。那儿的山路很陡,非常难走,只有县城有汽车站。从...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