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塬红薯上“户口”行情看好有赚头
本报记者 张林彦 李桦 实习生 刘米
“年轻时全靠红薯充饥救命,如今,种植红薯却让俺家走上了小康路,今年6月,莽塬红薯顺利通过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评审,咱的莽塬红上了‘户口\’,我们家正寻思着扩大种植规模呢!”提及种植红薯,秦都区马庄镇押大村68岁的张凤娥感慨万千。
在马庄镇5000户农民享了种植红薯的“福”。赵联合就是其中一位。
一个再也土不过的农产品,与农民赵联合有着不解之缘。
13年来,老赵一直在地里“折腾”,他说:“原上土质好,这里天时地利,祖祖辈辈都种红薯,那时候,我把红薯拉到集市上卖几毛钱,一大堆红薯也赚不了几个钱!”
可执拗的老赵不服输,2006年,他在马庄镇政府的支持下,牵头组建“莽塬红”红薯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龙头连市场、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在红薯的种植过程中,合作社积极推进标准化及地膜栽培技术,并对种植品种、市场销售、储藏进行统一管理。不仅如此,以鲜红薯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红薯淀粉、粉条,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红薯产业链。同时,合作社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所合作,引进新品种,秦薯4号、红心431、秦紫薯、栗枝香,红薯生长期间不打药,进行人工除草,原本粗笨的红薯也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注册了商标,形成品牌,制成十斤一箱的小包装,销售至西安、北京、深圳、福建等地,红薯成了押大村农民发家致富的“金钥匙”。
“今年,我们正在争取农业产业化项目,计划投资200万元建设占地1000亩的红薯储存基地,以后咱也不愁没地儿放了。”说起正在建设的储存基地,老赵引以为豪。
如今,合作社发展会员1000余户,基地发展红薯面积2万余亩,年生产红薯250万公斤,加工淀粉50万公斤,粉条35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上。(B)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丽莎)8月2日下午,咸阳中院采用视频教学的形式,对全院干警进行了信息化培训,进一步推动全市法院信息化建设。会上,该院领导强调信息化建设使用技术手段对案件审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全院...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