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工的土发明与洋创造
本报记者 张良颖 王军政 郑苗裔
一根电烙铁,几支二极管,佝偻的身躯紧伏破旧的木桌,借着深度近视镜,清理电路焊点。
这样的工作,就是74岁的王明强每天的生活。
他是一个农民,五十多年苦钻电气科技,摸索出了十多项“土发明”,使贫穷乡村早早听上收音机、用上电视机;他是一个电工,仅有小学文化,却起草制定电动机保护器陕西省地方标准,获得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以技术实践迫使一流电器品牌从市场召回。
王明强就是这样的“发明大王”。听说他要报名参加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节目,4月17日记者一行走进了秦都区沣东街道办渔王村一探究竟。
临时工迷上了洋匣子
一张褪去颜色的木桌上堆满电器元件,一盏老旧的台灯在桌边的角落散发着光芒。简陋的操作间里,已有些驼背的王明强扶了扶挂在鼻尖的近视镜,面对记者的疑惑打开了话匣子。
1956年,省粮食厅工程队在咸阳仓库施工,17岁的王明强在队里干临时工。一天晚上,出于好奇,他用省下的菜钱买来电池,把一个手电筒灯珠两头拧上铜丝接通电池。
一瞬间,小灯珠闪烁出耀眼的光芒,王明强高兴得又跳又蹦。
“你那算个啥嘛,我学校里有个洋匣子还能自己说话。知道不?!”一旁的一个咸阳二中学生对王明强的“发明”不屑一顾。
“能说话的洋匣子?”王明强吃惊得合不拢嘴。多方打听之下,才知道那叫矿石收音机。
可一问人家咋装矿石收音机:“你那点文化,看图纸跟看天书一样,还想装收音机。”热情,被当头泼了一盆凉水。
也不怪人家瞧不起,王明强只是完小毕业,可内心深处那好奇的火苗却不断烧灼着年轻的心。
他跑进省城,一个个书店找书籍。一天下来,忍饥挨饿省下的几角饭钱,在手心里攥得湿漉漉的。偶然的机会,在西安北稍门外的一家小书店里他找到了一本《简单矿石收音机的安装》。
60多里路,忘了饥饿,一路走着,边走边看。回到家里,手中总捧着书,一门心思钻进了电子知识的奇妙世界。 (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吕聪实习生周姣宇)“白衣天使”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带来温暖的爱心和生命的希望。赵洁是市中心医院一名普通的护士,她在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救人的事迹早被传开,受到社会各界群众的广泛赞扬。...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