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吴起:筑基授智促贫困村华丽“转身”

延安日报 2013-03-25 17:17 大字

本报讯(庄严)房靓了,路宽了,村美了,人富了……日前,记者走进吴起县五谷城乡桐寨村,真切感受到“千名领导干部包千村”政策给小村带来的新变化。

近年来,随着“千名干部进万家”和“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活动的开展,使地处偏僻的桐寨村迈上小康路。“以前吃水要到河里挑,走土路、住土窑,收入全靠土里刨,但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村党支部书记张彦财高兴地说。

曾经的桐寨村是吴起县的重点扶贫村,该村因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群众收入相对较低。从吴起县开展“千名干部进万家、扶农惠农抓落实”活动以后,包扶桐寨村的相关县级领导和单

位,多次进驻该村,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群众大会、走访农户等形式,宣讲好政策、传授致富技能、解决农户需求,“扶贫就要见实效,我们不能走形式,搞面子工程,要让扶贫的春风真正的吹开群众的幸福门。”包扶该村的相关单位的一名干部这样说。

“自从我们村被包扶以来,大家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搬进了红砖、青瓦、白墙的新型民居,用上了沼气,吃上了自来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都不算啥,我们还能上网呢。”桐寨村村民张炳奇兴奋地说,而在桐寨村像张炳奇一样住进新居的就有200余户,基本实现人人住新居。

抓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

财政补贴、群众自愿的新农村建设原则,为桐寨村建成了三排二层楼房136间,新修建了村部、幼儿园、会议室、党员活动室、电教室、卫生室,并拓宽改造了通村道路,用水泥硬化了村内巷道,栽植了行道树,兴修了便民桥,安装了路灯,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建起了沼气池,农户家里也通上了电话、有线电视、互联网,基础设施条件极大优化。

“通过多次科技培训,我掌握了肉猪喂养及日常病防治技术,办起了肉猪养殖场,因管理科学生意越来越好,现在规模已经达到存栏千头之多,这都是沾了智力扶贫的光啊。”该村养殖大户庄生荣这样说。

在扶贫工作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从输血到造

血,从扶贫到扶智。在桐寨村组的包扶扶贫工作中,相关包扶领导和单位引导村委会,加强了对村民的科技培训,增强扶贫造血功能,利用村上的远程教育网点,实现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将整村推进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以村委会带头,全民参与,实现共同致富,产业发展酿出幸福源,真正做到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全民富才是真的富”。桐寨村地处白于山区腹地,地利和气候条件适宜种植荞麦、黄米、小米、绿豆等农作物,其中杂粮占到粮食产量的80%以上。在包扶单位和五谷城乡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该村村支部书记张彦财以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成立一

个小杂粮加工专业合作社,办起了采取用特制传统石磨加工的“桐寨村小杂粮加工厂”,并申请注册了“肥土地”商标。小杂粮加工厂吸纳村民入股或进厂做工,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并同本村和周边农户签订了荞麦、小米、黄米、豆类种植订单,实行保护价敞开收购,还采取土地流转合同等形势,建立起了集中连片的无公害绿色小杂粮种植基地,规范种植标准,提高小杂粮的质量,在为加工厂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的同时,带动了村民的致富增收,而天然的农作物原料和传统无污染的加工方式,使得“肥土地”牌小杂粮短时间内就在该县市场畅销,而且走俏延安、西安、榆林等周边市场。

新型民居扮靓了原本“土头土脸”的桐寨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日趋完善,致富产业的开发更是鼓起了桐寨人的腰包,绽放了村民的笑脸,如今的桐寨村宛如一幅崭新的画卷正在绘就。 B⑧

新闻推荐

花开无声西安高新一中初三张若愚

那年春天,我在乡下出游,看见路边的无名小花,早一步开放了。“嘿哟,加把劲儿噢,嘿哟,加把劲儿噢,嘿呦……”皓月当空,发出冷寂的光,城市中忙碌的生活得以舒缓。大街上偶尔飞驰过一辆轿车,怎么都无法想象中午...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