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教育家于右任(二)
三原于右任纪念馆馆长 巨志忠
施义举,创办“中国公学”。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日本成立,提出“三民主义”,留日学生争相传学,一时革命势力大增。于是清廷与日本文部省勾结,公布实施《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激起中国留学生反对,许多留学生纷纷罢课、退学进行抵制,进而相继回国,其中回到上海的最多。他们被清廷视为“异端分子”跟踪监视,无依无靠,无家可归,许多人踯躅于黄埔滩上,忍饥受寒。为了安置这些留学生,于右任与王敬方、张邦杰一起,发起创办了中国公学。中国公学培养了许多献身我国民主革命的志士,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饶辅庭、饶国栋等五人,参加徐锡麟安庆起义的马宗汉,此外,还有胡适等著名学者。
苦经营,兴办“民治学校”。1918年于右任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驻节三原。公余他常去西关小学询问教学情况,帮助解决问题。1919年他捐资修建了一座教室,并接收了“西关小学”,改制为“民治小学校”,并亲书校牌。从此,学校经费全由他筹措。1922年前后,他接受学校提议扩建初级中学,筹资购买了土地,建起了三原第一座两层教学大楼,扩建校园1万平方米,下设中学、小学二部,在校学生1000余名,使该校成为当时渭北各县规模最大、教学设施最好的学校。为了筹措学校经费,1935年,他把多年历尽心血购藏的稀世珍宝鸳鸯七志石三百八十多方捐赠给西安碑林,无任何个人要求,只叮嘱:“希望碑林门票和拓片收入,资助三原民治学校”。直到晚年在台,他对学校仍惦念不已。
维本根,开办“渭北中学”。于右任在主靖国军时,为了给民族和革命培养更多更好人才,决计再办中等学校。1919年9月到1920年,陕西大旱,五谷无收。在靖国军战事紧急,经费十分困难的形势下,撙节军费,紧缩开支,多方筹资,在学古书院旧址创办了渭北中学(今三原县南郊中学)。他曾多次到校演讲,向师生宣讲十月革命情况。同时勉励学生“不要读死书,应该担当国家兴亡民族复兴的重责大任”。渭北中学创建初期,在于右任关怀、倡导下,来校任教者多是具有民主思想的学界名流,有的是早期共产党人。大革命时期,学校是三原党团组织产生的摇篮和活动的阵地,是渭北乃至陕西学生运动的中心。因党团组织在学校开展学生运动,为中国革命造就了一大批先进分子和骨干。
于右任主靖国军期间,十分重视教育,在靖国军司令部设教育处,专司教育,大兴教育之风。在靖国军辖区各县,除恢复旧有各级学校外,还创办小学17所,在三原还创办了渭北师范(后改为陕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靖国军将领多为各校校董,靖国军辖区到处校旗高展,书声琅琅。倡言科学救国,主张学术自由,民主自由气氛甚浓。
联中共,创办上海大学。1922年8月,靖国军解体,于右任回上海。10月,受倒闭了的私立“东南高师”师生之请求和社会贤达之促成,于右任任校长,上海大学(简称上大)宣告成立。(E)③
新闻推荐
市委办本报讯(程继鹏记者蒋增科)3月21日下午,市委办公室召开干部职工大会,传达学习十八届二中全会、全国“两会”和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会议指出,办公室干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和...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