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13,感受冬日里的温暖

咸阳日报 2013-02-02 23:42 大字

2012年12月19日,志愿者来到三原县陂西镇中心小学,与留守儿童一起包饺子欢度冬至。

1月30日,在火车站广场上,铁路民警给旅客讲解旅途中的安全知识。

当前,全市上下掀起“送温暖”热潮,带去党和政府的关怀,让贫困群众在冬天里感受到温暖。本报特策划《2013,感受冬日里的温暖》新闻采访专题,采访贫困群众,解读惠民政策,倾听百姓心声,反映民生工程给予老百姓心底的感受,一同感受冬日里的温暖。

有“家”的感觉真幸福

本报记者 刘计划

“每月只花80多元钱,能住上政府建的廉租房,还享受各种优惠政策;今年在这么漂亮的家里过年,这种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在金旭路廉租房小区,刘云草提起现在的住房,有说不完的感激。

今年40岁的刘云草和爱人都是下岗职工,在住进这个小区之前,他们一直在外面租房子,搬了四次家,每一次搬家她就有一次不堪回想的苦衷。这一次,她通过申请得到了这套住房。50个平方米,面积不算大,但她把家里收拾得很温馨,对这套住房她很有感情。“如今再也不用搬来搬去了,就近还找了个工作,每月能挣一千多元钱,心里感到踏实。”对于新房子,刘云草很满意。

刘云草所在廉租房小区,总投资2.4亿元,共建设31栋楼2028套住房。在配套的水、电、暖、天然气齐全的同时,新增了幼儿园、多功能服务区,其他基础设施健全并一步到位。2012年,咸阳市保障房在坚持功能齐全、标准适用、经济适度的前提下,紧紧围绕“住有所居”的目标,使保障性住房质量合格、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真正成了民心工程,让群众住得安心、放心和舒心。

刘云草所在廉租房小区,仅是咸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个代表。2012年,中心城区共安排廉租住房新建任务4600套,经济适用房3500套,公共租赁房6900套,限价商品房5800套;全市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17.69万平方米,4.14万套,开工建设的项目进展顺利。

目前,渭城西路16栋1100套廉租住房,华潮衡器2.5万平方米716套公共租赁住房已入住;沣水园三期1000套限价房建设项目已经竣工;市本级住房公积金中心玉泉西路5054套公租房已封顶;文苑公寓3696套保障性住房,幸福家园4000套限价房正在加紧建设。

同时,咸阳市还采取扩面、提高收入标准等方式,向没有享受廉租房实物配租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使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群众真正受益。不仅如此,还构建起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特价房、限价商品房的保障性住房供应模式,力争住房困难家庭户户有房住。

刘云草打心眼里感谢政府为她提供的廉租房,她可能并不知道在廉租房建设中,各级政府克服了多少困难。这个冬天她感到格外温暖,这个新年她也会过得很开心。(B)⑦

大姐,辛苦了

1月30日,群艺工作者来到沈家小区菜市场,给商贩送节日祝福。

我们的生活有了希望

本报记者 陈飞 实习生 魏梦鸽

“有这么多的人关心我,我决不能倒下,即使再苦再累,我也要担起这个家的责任”。1月24日,在陕棉八厂职工家属院,边爱爱对记者说。

在和边爱爱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她的公公因患半身不遂,常年卧病在床,婆婆患有老年痴呆,在长期的照顾中,她和丈夫任劳任怨,但夫妇俩的身体却渐渐垮了下来!女儿谭懿在西安上大学,每年学费就要9000元。丈夫谭志仁因压力过大,患上了忧郁症,只好病辞在家,全家的重担落到了边爱爱一人身上。2011年,边爱爱因体力不支,住进医院,并进行了手术。当病情刚刚好转时,她就立即出院,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她心里明白,家里和单位都需要她。

边爱爱告诉记者,虽然家里情况比较困难,但全家过得很开心。在厂里,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领导和同事都很照顾她,给她无私的帮助。逢年过节,市、区领导都会来家里看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如今,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家的生活有了好转,不像以前那么困难。现在,我要好好培养女儿,让她顺利完成学业,回报社会,她是我们全家的希望啊!

陕棉八厂工会的一位干部表示,在同事和朋友眼中,边爱爱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好媳妇。她自己身体有病,还常年照顾公婆,大家都羡慕谭志仁有一个好妻子。(B)⑦

好政策,能防老!

本报记者 陈飞 实习生 魏梦鸽

“自从我们老两口有困难后,大家都来帮忙,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1月24日,在永寿县常宁镇房家村,73岁的房振孝老人高兴地说。

老人告诉记者,儿子因病在2010年去世,在农村,养儿为防老。当时,老两口连死的心都有了!没有了儿子,家里就没有了支柱,像天塌了似的。“女儿为了照顾我们,每天跑20多里地,把娃也累坏了。为给我们看病,女儿家日子也过得紧巴了,都是我们老两口拖累的。”说着说着,老人哽咽起来……

稳定情绪后,老人接着说,多亏现在的政策好。家里出现这个情况,镇村干部经常来帮助老人,嘘寒问暖。2010年7月,在第一时间给老两口办理了农村低保,让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在三告别工程中,镇村干部又及时为他们协调补贴2万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两口也盖起了四间新房,住也有了着落!“最近这段时间,市、县、镇的领导都来看望我们,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给大家添麻烦了!”

在老人家里,一位前来帮忙的村干部和记者聊了起来。“谁没有父母,谁都有老的一天,谁看到老人家的情况,都会帮忙的,何况我们是一个村的,就更义不容辞。”朴实的话语,让人心头一热。

临行时,房振孝的老伴拉着记者的手说,“虽然我没有了儿子,但大家为我们老两口的生活忙前跑后,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好,不要为我们担心。”(B)⑦

尚文杰的高兴事

本报记者 韩焱

“多亏了党和政府,让我住上了新房,成了家,过上了好日子!”长武县昭仁镇东街村尚文杰高兴地对记者说。

尚文杰是东街村的贫困户,从前住的土坯房由于年久失修摇摇欲坠。“谁家的女子敢嫁过来嘛!”居住条件差,是尚文杰年近四十岁还没有娶到媳妇的主要原因。

这两年,镇上抢抓国家加大农村公益性项目投入的大好机遇,先后完成了北关、南关等城区村群众集中建房选址、规划工作,为农民进城、集中上楼奠定了基础。完成了大东庄7个村人畜饮水工程和北关亮化工程,完成硬化背街小巷道路13条5.54千米,沙石硬化道路共6.9千米,“三告别”工程搬迁490户,不少群众因此受惠。

尚文杰就是最大的受惠者之一,在此过程中,昭仁镇及东街村的干部们积极为尚文杰争资金,想办法,帮助他修建起了自己的新房。

“都快四十岁人了还是光棍一个,能娶上媳妇对我来说就是‘梦想\’,没想到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很快就实现了。”住上了新房的尚文杰,如今已娶上了媳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B)⑧

爸妈不在 我们依然温暖

2012年12月19日,志愿者来到三原县陂西镇中心小学,将温暖送到了留守儿童的手上。

清扫员任建林家的新变化

本报记者 郑苗裔

清扫员,对基层工作者来说只是一份普普通通的职业,但对55岁的任建林来说,清扫员不仅仅是能养家糊口的职业,更多的是党和国家对自己一家在生活上的关怀和照顾。

1月31日下午,在乐育南路的一个居民小区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和几个同事一起清运垃圾的任建林。看着垃圾车被推走,任建林放下手中的铁锨对记者说:“明天上级单位卫生检查,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个小区收拾得干干净净,很可能要干到晚一点儿才能下班。”

自从干起了扫大街的工作,任建林就一直习惯了从早忙到晚的生活。

回想起以前的生活,任建林说,由于自己身患残疾,腿脚不便,和爱人结婚近30年来,一直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卖过甘蔗、骑车拉过人、在食品加工厂干过零活,后来因为身体突然生病,又在家养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病。养病期间,一直没有再找工作,加上儿子上学要钱,家里根本没攒下一分钱。全家人只能靠妻子在饭店洗碗挣来的微薄薪水度日,一到年跟前就得找亲戚借钱过年。

7年前,任建林家里的困难经渭阳路北社区居委会上报到人民路街道办后,街道办给任建林的爱人安排了一份清扫工作。3年前,儿子长大当兵了,每个月不但不花家里的钱,还会给家里寄钱,任建林和爱人身上的担子轻了不少。而身体渐好的任建林也在街道办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清扫员,家里的经济情况从此变得好转起来。

近几年,清扫员的待遇备受政府部门关注,工资一直在涨。任建林夫妇每月的工资加一起能拿到2000元左右,生活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过去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

3年大街扫下来,任建林发现工作虽然辛苦,但久病的身体却因为每天工作带来的运动,变得越来越好。“扫大街不但能挣钱养家,还能锻炼身体,是件一举两得的‘美差\’。”任建林乐呵呵地说。(B)⑧

咱农民也领上了“退休”金!

本报记者 李桦

“金瓦盖屋顶,银物罩金墙;党的政策好,幸福比蜜甜。”走进礼泉县城关镇凹底村张志诚老人的家,门前水泥地板上的这一行大字,刚劲有力,行笔流畅。说起如今的生活,这一副对联是最好的写照。

今年80岁的张志诚老人年轻时正赶上了中国跌宕起伏、革命动荡的年代,与妻子拖儿带女,东奔西跑,没少受罪。

张志诚说,以前经济条件不好,那时衣食住行、吃水都挺费劲。家家户户,谁家要是买了彩电、冰箱,装了电话都觉得特别新鲜,更别提电脑、汽车了,根本都没见过。看看现在多好啊!一月领480元的生活补贴,看病住院有医保,逢年过节村里还给过节费,发放米、面、油。如今市上又出了新政策,参加过革命的老年人,市上组织让住老年公寓,让我们也享享清福,这晚年生活过得比蜜还甜!

老伴接过张志诚的话茬儿说,如今,我们子女都已成家很孝顺,孙子在外地当兵,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简直是没法比。您看看我这屋里,各种电器一应俱全,十年前就接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挑水洗衣做饭了。让人更想不到的是,种地不用缴税了,国家还发各种补贴,咱农民也拿上了“退休”费!有了这些钱,既减轻了孩子们的生活负担,咱老人的晚年生活也有了十足依靠!(B)⑧

李兴忠 困难户找到信心

本报记者 樊琼

1月18日,对53岁的李兴忠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天。由于爱人和女儿属三、四级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每天吃喝拉撒全部落在他一个人身上,全家人收入主要靠妻子每月1280元的退休金和向亲朋好友借钱维持,而女儿的将来,更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所以当人民路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把600元的冬季困难群众慰问金交到他的手上时,他激动地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说:“没想到,真没想到,政府还能替我们想得这么周到……”

李兴忠是陕西华润印染有限公司员工,为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2010年10月,他申请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合同下岗。爱人是同厂退休人员,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女儿无正式工作,2011年9月又被查出患有脱髓鞘病变视神经脊髓炎,为了照顾病瘫在床的母女二人,李兴忠无法外出打工。从去年开始,民政部门通过各类救助为这个困难家庭送去5600元。

“他的家庭收入超出了城市低保范围,但是生活确实很贫困,我们通过每年2次大病救助给予帮助,同时,给予困难家庭每年2次最高为3000元的临时救助,尽最大能力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秦都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虽然未来的生活还有很多困难,但是党和政府的关心让我有信心面对生活,我也坚信生活会越来越好。”李兴忠说。(B)⑦

徐薇光 老党员的实话

本报记者 韩焱

泾阳县兴隆镇北关村的76岁老人徐薇光是一位早在1969年入党的老党员,整整担任了20年村干部的徐薇光提到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一句“幸福不忘共产党”道出了一位老党员的真情。

走进老人家中,迎面墙上张贴着几张报纸,仔细一看,全是有关党的十八大的相关报道。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我心里真高兴啊!”老人说,将报纸张贴在自家墙上是为了时时学习。自己长期在农村,切身感受到了农村的新变化,特别是党的惠民政策实施以来,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相信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人民的生活水平会更高。”老人对今天的好日子感触颇深,也更加珍惜。

记者了解到,徐薇光老人在70岁高龄时,还担任着村上的文书和会计。老人说,本来早就应该交给年轻人干,可年轻人有能力的看不上,想干事的却拿不动,只好由他这“老黄牛”继续“拉套”。他还在自己办公室迎面墙上写了勉励自己的一幅标语: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B)⑧

专题策划:张良颖 王军政 王高峰 本版摄影:郑苗裔 本版编辑:闫莉 刘伟

新闻推荐

程国栋荣获“陕西省企业文化建设突出贡献人物”称号

本报讯(记者樊琼)2月4日,2012年陕西省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和突出贡献人物颁奖仪式在陕西大会堂举行。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及该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程国栋分别获得“陕西省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和“...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