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淳化县民间舞蹈“地故事”初探 韩红星

咸阳日报 2012-11-06 10:19 大字

“地故事”,是流传在淳化县境内的一种广场性表演的社火节目,它在淳化县民间舞蹈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是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之一。它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情趣故事,是历代劳动人民精神生活创造的一部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在劳动和生活中的乐观情趣,体现了他们的爱与憎和审美观。因而,“地故事”这一民间舞蹈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历经代代流传盛演不衰。

淳化“地故事”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与淳化悠久的历史和环境紧密相关。早在秦汉时期,淳化县不仅是繁华名胜之区,也是武兵要地,秦皇汉武在铁王乡甘泉山上筑有林光宫和甘泉宫,秦直道也从这里开始,县城为古云阳之墟,秦汉、隋唐时期均为云阳县所辖,属雍州;魏晋时设抚夷护军,北宋时设置淳化县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乐书》中记载说,早在西汉时,豪人缪忌,奏请“祠泰一”,说“泰一”是天神之最尊贵者,位在五帝之上。汉武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在甘泉宫设立“泰一神祀”,每年正月十五开始,通宵达旦地在灯火中舞蹈祭祀。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唐伯虎的《元宵》诗“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绕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便是当时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燃放烟火,载歌载舞,比赛社火,彻夜欢腾的生动写照。现今淳化县的民间舞蹈“地故事”表演,还仍然可见秦汉时期古文化的遗风。

1979年,淳化县铁王乡甘泉宫遗址出土了一块北魏浮雕造像石碑,上雕有头饰花冠,着条纹长裙的两个飞天形象,她们手持飘扬的佩带,头上有一旋转纹圆形物,造型细腻逼真,神情生动。1981年,淳化县方里乡常村汉墓又出土了两个汉代陶乐俑,为坐式吹奏状。夕阳乡黑豆嘴村旧石器时代遗址上出土的文物中,还发现一件类似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时代陶乐器——埙,形如杏核,扁平状,顶侧有吹孔,腹部有两音孔。《史记·乐书》中还有“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祀泰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春歌春阳,夏歌朱明,秋歌西嗥,冬歌玄冥”的记载。

以上出土文物和史料,表明了淳化的乐舞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它有形或无形地对民间舞蹈艺术产生极深的影响,并且对淳化县民间舞蹈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地故事”,当地群众又称为“跑故事”,“跑社火”。由此可见,“跑”是淳化县民间舞蹈地故事的主要律动和表现特征。无论是产生于清朝同治时期的《观灯》,还是编创于清末的《打酸枣》、《五女逛会》和《捉蛐蛐》等,都是以“躜躜步”为主要基本步法,还可根据感情和气氛的变化,跑“躜躜步”的同时,双脚跟又带有一拧一拧的律动,双臂随身体富于变化地摆动,给人一种古朴、自然、优美的艺术享受。

在历经几代的演出和流传中,淳化县民间舞蹈“地故事”这一民间舞蹈形式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第一,它有着广泛的内容。地故事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它是一种群众性自娱自乐的舞蹈艺术,因而有着广泛的思想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或宣扬神鬼之道,或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草茂粮丰,或颂英雄治世、国泰民安,或表现男女之情、渴望幸福自由,或表现生活情趣等等。都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不懈追求。第二,它有着很强的舞蹈性。淳化民间“地故事”,是一种广场式表演,大多都没有台词和唱词,所表现的故事内容,全都依靠舞蹈动作表达,因而舞蹈动作形象鲜明,使人一看就懂。第三,它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无论是老妈妈领着一群姑娘打酸枣的过程中姑娘们抢枣,老妈妈用竹竿吓唬姑娘,还是在《五女逛会》中老妈妈跟姑娘们在逛庙会时与小偷斗智,以及《捉蛐蛐》中的妻子和懒丈夫发生冲突打斗等,都是寓意与幽默为一体,有着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教育性,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喜剧意识。

淳化“地故事”,从每年腊月廿三开始,村村锣鼓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群众称为“吵年”,或“闹年”。大村大舍各成体系,小村小户自联成派。先在本村演,后到邻村演,直到来年二月半方才停止,故而群众中有“故事跑到二月半,不种豌豆比屁淡”的说法,足见群众跑地故事的兴致之高。

“地故事”的队形图案变化多样,丰富多彩,有“单扭门钻、双扭门钻、扭四门、剪子恍、龙摆尾、走月牙(分上弦月、下弦月)、白马分鬃、单辫蒜、双辫蒜”等,而每一种队形变化,都以“逗马、押马”两个基本动作来转承衔接下一个队形,套路严密,结构紧凑,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地故事”的表演服饰,一般为清末民初关中农村妇女打扮,老旦上穿和尚领大襟绣边长衫,青蓝灰色均可,下着布裙,为白黑色两种,头包黑纱巾;姑娘上穿绣花圆领大襟短衫,下着彩色长裙,头饰绒花。近年来,服饰也与时俱进,变化多端。

淳化县民间“地故事”,历经长期的流传、发展和演变,不仅体现出古朴、淳厚、幽默的艺术风格,又具有着各自的地方特色和表演风格。以官庄镇为代表的西部派,重情趣、幽默为一体,如地故事《捉蛐蛐》,通过一懒丈夫,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而使庄稼荒芜,在老婆的催逼下,不得不去锄地,由于天气炎热,没锄几下,便丢锄捉蛐蛐玩耍起来,当老婆送饭时,发现丈夫不好好锄地,二人便发生冲突的故事描写,批评了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恶习。整个舞蹈风趣幽默,使人在笑声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而车坞乡为代表的中部派,表演细腻朴实,如《打酸枣》、《五女逛会》等节目,则细腻地表现了姑娘们在老妈妈的带领下,打酸枣、拾枣、抢枣、吃枣和逛庙会的过程中与小偷机智周旋的情景,表达了热爱生活,渴望幸福自由的美好愿望。以方里镇为代表的东部派,载歌载舞,生动活泼。方里地区地处平原,交通方便,解放前又属于红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较多。特别是受1942年新秧歌运动的影响很大,许多地故事都演变成了扭秧歌的十字步步法,如《观灯》,由原来的躜躜步变为秧歌的十字步,有说有唱,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元宵之夜人们观赏花灯、社火的情景。以上各自风格的形成与其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淳化县民间舞蹈“地故事”,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多样,舞蹈性强,它扎根于人民群众生活之中,是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民间舞蹈艺术,在思想内容上,取材于平凡的生活之中,故而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在表演艺术上,有着强烈的喜剧色彩,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犹如一块未曾雕琢的璞玉一样,天然成就,它将在整个民间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放射出更加灿烂夺目的艺术光彩。(C)(5)

新闻推荐

资产投资篇——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本报讯(周晓光记者陈飞实习生王柯蕊)2003-201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00多亿元迈上千亿元台阶,累计完成4121.7亿元,相当于1979-2008年30年间投资额的1.8倍。1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增速除...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