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书屋盛开富民花

咸阳日报 2012-11-27 23:45 大字

花王村农家书屋一角

刘小斌 本报记者 杨波海

每逢农闲时节,兴平市西城办花王村农家书屋就热闹非凡,门口围满了一个个前来寻求知识和信息的农民群众,就是这个书屋让更多农民享受到读书求知的快乐。读书看报、学习、娱乐已成为该村群众的一种习惯。

说到这,不能不说说花王村村民王选练创办、管理农家书屋的几个小故事。

2006年底,从小就吃了没文化亏的复员军人王选练看到村民经济收入低下和科技知识贫乏的现状后,放弃在外打工,毅然回乡,利用自己擅长写作、积极给报社投稿的便利,多方奔走,先后争取省作协、省延安精神促进会、安徽出版集团、兴平市文体广电局、兴平市新华书店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个人又先后投资2.8万元,在自己的家里建起了60多平米的全市第一个农家书屋。书屋开起来以后,受到四里八乡村民们的欢迎,看到读者们如饥似渴,但有限的图书难以满足大家的阅读和求知需求。心急如焚的王选练找同学、寻朋友,不断增加图书种类,并订阅了《农民日报》、《农业科技报》、《陕西农村报》等。他的做法感染了许多人,学习出版社、党建出版社、陕西省部分新闻单位、兴平市科协也先后为书屋补充了新鲜血液。同时,兴平市政府也把花王村作为2011年首批国家农家书屋重点扶持对象,还配送了1500册图书、100张光盘、30种报刊及精美的书柜、制度牌、登记册等,让这个不起眼的书屋一下子成为兴平农村文化传播的一道亮丽风景。

书屋的建立激起了全村群众的阅读积极性,读书看报让村民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现在来书屋的既有青年人和学生,又有中老年人,还有退休工人,在书屋学习的知识让四里八乡涌现出了许多科技致富带头人。2007年本村村民王超鹏利用在书屋学到的知识建起了种兔场,2008年三户村民建起了十几个大棚。蘑菇种植大户王强选在翻看《平菇栽培技术》时高兴地说:“在自家门口就能学啥,不跑路,好得很,嫽扎了!”王选练还自己掏钱购买文化用品,借用农家书屋举办读书比赛、征文等活动,吸引了本村及邻村的学生前来读书,对获奖同学给以表扬奖励。连续五年,花王村每年被大专院校录取的学生比邻村都多得多。乡亲们还自编了这样的顺口溜:“书屋建在家门口,一有空闲去遛遛;读读书、看看报,天下啥事都知道;书香飘满致富路,农家书屋立头功;文化生活新风貌,咱家致富党恩报”。

在农家书屋管理过程中,王选练总是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吃苦耐劳,默默奉献,把浓浓的书香和先进的文化知识播撒到了乡村大地,使科技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处处盛开,让更多的村民得到幸福与快乐。在他的帮助和协调下,一个极具特色的品牌产业在花王村兴起。2011年,全村蘑菇大棚如雨后春笋一般,已发展到20多户,160多个大棚,仅蘑菇产业一项每年可为村民创收3200多万元,同时解决了200多位村民的就业难题。现如今花王的蘑菇产业已成为兴平市农村产业化的标兵,蘑菇远销外省、咸阳、西安等许多大中城市。

王选练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有力地推动了花王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以此带来了巨大变化,赢得了群众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好评。通过在农家书屋看书学习,村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夫妻吵架的少了,麻将声没了,家庭和睦了,村风更和谐了。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王选练对花王村有着难以割舍的乡情和亲情。他看到城乡差距的现状,多次去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赢得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村里争取回“数字书屋”项目。从纸质图书到数字书屋,将文化建设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王选练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农家书屋文化惠民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采访手记

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和重要支柱,没有文化的发展,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优化,就不可能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用先进文化培育和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家书屋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了传播知识的作用,让贫者因读书而富,富者因读书而贵;让更多的农民因读书改变生活,分享党和政府的温暖,有尊严地幸福生活。如此,就需要更多的像王选练这样热爱公益文化事业的人。(C)(5)

新闻推荐

王军红:养殖蛋鸡发了家

本报记者韩焱今年40岁的王军红,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学校毕业后,四处打工的他,一年下来挣的钱仅仅够维持生活。2003年,王军红看到别人养鸡,他也动了心,开始从事种鸡养殖。种鸡养殖投资大,风险大,见效...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书屋盛开富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