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纪念路遥 吴树民

咸阳日报 2012-11-28 23:45 大字

路遥离开我们二十年了,但我总觉得他还活着!我们相识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上个世纪70年代第一春——我在延安地区政法组工作,他在延川县文艺创作组创作。我们都爱好写诗,都在当时的《延安通讯》上发表过诗歌。也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在编辑部所在的窑洞外面相遇了。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海空天阔地神聊起来……

1986年5月下旬,三原县举办文学创作座谈会,让我邀请部分省、市作家来三原给与会的文学爱好者谈创作。路遥自然在被邀之列。

我到省作协门口,刚想溜进去,却被忠于职守的门房老汉挡住了。尽管我说得天花乱坠、口干舌燥,老汉斩钉截铁只有一句话:“找别人我去叫,找他不行!”“为啥?”“路遥有交代,就是他爸来他也不见!”看我满腹疑惑,老汉解释说:“路遥正在没黑没明赶写一个长东西,西北大学来车都没请去。他常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饭,你最好甭打搅!”还摆出一副要赶人的架势。我进退两难,踌躇了半晌:县里百余个文学爱好者想听他谈创作,不见他一面,回去咋向那些企盼的目光交代?无奈,我恳求老汉:“你就说延安时的老朋友吴树民找他,他若不见,我转身就走!”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老汉答应试试。老汉进去一会儿,路遥出来了。他上身穿着一件粗针毛衣,又宽又大,满脸倦容,宽边眼镜也遮不住连续拼搏后两眼泛出的浓重的青灰色晕圈。他说:“正赶写《平凡的世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也来人催稿,不得不闭门谢客。不过,你来得好,我可以休息一会儿了!”我说明来意,他稍作沉思,即和我约定了讲座时间。

我把喜讯带回三原,会上会下一片欢腾。轮他讲的那天清晨,派车去接他。我因陪同先来的赵熙、白描、商子雍、峭石、沙石等文坛大家,未能成行。文学爱好者纷纷问我:“路遥啥时讲?能讲多长时间?”我胸有成竹地回答:“来了就讲!再短还不讲两个小时!”10时许,车归。没见路遥,却下来一位翩翩女士。我忙问缘故,接的人说,路遥已走到车门口,想起创作时间紧迫,又返回,让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催稿的女士来讲一讲。我默然良久,知道他已进入“白刃格斗”,不然,他是决不会食言的。

后来,路遥和吴天明来三原转过,找过我,看过龙桥。等我下乡采访回来,他们已经走了。

1989年春节前夕,我和有关同志筹备《三原报》复刊试刊稿件。去西安请文学界的前辈和朋友题写副刊“龙桥”二字,我先找省作协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胡采老师和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杜鹏程老师濡墨挥毫。他们的墨宝,分别发表在《三原报》试刊第1、2期副刊上。接着,我去找路遥。

那是一个上午,路遥好像去车站送什么人,刚回来。书柜下,摆着一堆乱鞋;茶几上,放着几杯残茶。我说完请求,特别加重语气说,名人的字画难求。他憨厚地一笑说:“你让我写嘛,没问题。可惜没纸!”我从提兜掏出事前裁好的宣纸。他愣了一下,遗憾地说:“没有笔墨,用钢笔写行不行?”我说:“笔划太细,不好制版。”我又从提兜的塑料袋里掏出毛笔和墨盒。他笑着说:“你这兜成了百宝箱了,要啥有啥!”说着,展纸濡墨,笔走龙蛇,十分认真地写下“龙桥”二字。临走时,我又从“百宝箱”里掏出两包蓼花糖、两包核桃薄脆、一瓶香油、一瓶芝麻酱聊表谢意。他推托不过,搓着手收下了,显得很不好意思。分别时,我邀他来三原一游,他紧握着我的手说:“等有空儿,我一定去三原再看一看龙桥!”这天天气阴冷,我的眼前却是一派春光,身上也暖烘烘的。因为我的提兜里,装有一件珍宝。

路遥题写的“龙桥”,发表在《三原报》试刊第3期上。我觉得那字漂亮潇洒,刊出后再三玩赏,十分得意。后来,我还约他为“龙桥”副刊撰稿,他答应了,可惜未能遂愿。他题写的“龙桥”二字,竟成了给《三原报》的绝笔!

路遥,你不是答应再来看一看龙桥吗?为什么还不来呢?我又邀请你,你听到了吗?(C)④

新闻推荐

王军红:养殖蛋鸡发了家

本报记者韩焱今年40岁的王军红,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学校毕业后,四处打工的他,一年下来挣的钱仅仅够维持生活。2003年,王军红看到别人养鸡,他也动了心,开始从事种鸡养殖。种鸡养殖投资大,风险大,见效...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纪念路遥 吴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