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华陶瓷厂的最后传人高岗本报记者肖金雄

延安日报 2012-07-24 23:09 大字

高英获多项荣誉高英介绍水浒人物——鲁提辖高岗本报记者肖金雄

由延安城东向桥儿沟方向行驶,桥儿沟教堂那西式建筑风格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具有罗马风格的哥特式建筑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在历史上,真正使桥儿沟天主教堂闻名的不是教堂本身,而是缘于那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以及在这里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还有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学府——鲁迅艺术学院也在这里。

但是,昔日的桥儿沟还有一座“红色”陶瓷厂——新华陶瓷厂。曾经的新华陶瓷厂红极一时,瓷器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产品享誉海外。时至今日,虽然昔日红火热闹的陶瓷厂已是杂草丛生,瓦砾遍地,但“新华陶瓷”的辉煌历史并没在被人们淡忘。在陶瓷厂的旧石窑里,还居住着一位新华老“瓷人”、顶级美术雕塑设计师、原新华陶瓷厂工艺美术设计师高英(又名高祖英)。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这位艺术界的名人。

高英在修补他的宝贝

栖身破庙萌生艺术情愫

现年72岁的高英是江苏陶瓷艺术学会、世界加拿大华北美协等多家艺术协会的会员、理事。因其在中国传统民族民俗民间雕塑和绘画方面颇有研究,所创人物和塑像作品技艺精湛,由他设计的瓷器、雕塑曾远销海外,艺术价值极高,被载入“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权威典籍,成为新华陶瓷厂最后的传人。

高英原名高祖英,祖籍榆林子洲,出生于贫困农家,祖辈靠种地为生。童年时期,家乡土地贫瘠,灾荒连年,饥荒死神时时考验着人们的生存意志。然而,不幸偏偏降临到这位贫弱孩子身上,母亲早早离去,从此他失去了母亲庇护,时常挨饿受冻,村庄附近的庙宇就成为他的避难之所。

在庙宇里避难的日子里,栩栩如生的神像深深吸引着这位孱弱的孩子,五颜六色的彩绘常常令他痴迷神往,高英渐渐地喜欢上彩绘雕塑艺术。

“只要爱,再难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受庙宇文化的感染熏陶,高英常常遨游于绘画的海洋,时常会把现实生活忘得干干净净。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英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钻研画画,家中农事从不过问,因此时常遭到家人或村里人的白眼,甚至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无奈之下,他只好背着家人偷偷学画,土地、墙壁、黑板报几乎都成了他的图画本,泥土经他的手一捏就变得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上学后,高英酷爱美术热情不减。因家境贫寒买不起纸张,他就把其他学生用过的废纸捡起来,钉成厚厚的本子,用来画画。没有笔,高英偷偷从爷爷的烂皮袄上剪些羊毛来,用苇桶作笔杆,自制出一支毛笔。毛笔有了,墨又成了问题,聪明的高英灵机一动,取些黑木炭磨成粉,最终画画的笔墨纸全有了。“只要爱,再难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高英笑着对记者说。

在庙宇里,高英常常用手抠出庙宇墙砖缝里的白灰,用来画画。月光下、路灯前、树荫下,时常能看到他静静作画的身影。在他的不

懈努力下,白描功底日渐深厚,画画的基础逐渐牢固。

有人说热情是干好一切工作的一把金钥匙,高英酷爱美术,痴迷于美学,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钻研美术当中。在他眼中,天地是画板,白灰、土块都是马良神笔。高英因为勤奋好学,画画的水平与日俱增,在子洲县何家集镇,中学时代的高英已小有名气,以至学校将他特聘为美术老师。

师从大师,绘画技艺日精

刻苦加上天分,高英的绘画技艺进步神速,深得当时一些著名民间艺人的赏识。吴光先、刘学良、李真祥三位民间艺人曾先后收高英为徒,教授雕塑彩绘。经几位大师的点化、传授,高英的绘画技艺得到极大提升,作品逐步趋于成熟。“吴光先大师善画唐宋风格的人物画,雕塑水平是一流的,是我最为恭敬的大师。”高英这样评价。

据高英回忆,吴老先生对他这位学徒的悟性夸赞有加,用高英的话说“学艺学路数,全靠基本功”。而后跟着师傅在黑山寺干了三个

多月庙宇彩绘雕塑活。刘学良原是长安美院的教师,和李真祥一样识字不多,是位重实践的老艺人,绘画雕塑方面水平极高。

高中毕业后,高英进榆林师专学习美学,而后又转入由轻工部主办的长安美院白水班学习。从长安美院毕业后,高英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陶瓷雕塑创作设计进修班,学习期为一年。当时南京艺术学院在全国仅招录13名学员,难度可想而知,而高英成绩名列第一。在南京美术学院,高英不仅从理论上系统学习了传统美术工艺,而且还系统学习了罗丹、布德尔等西方雕塑学,他后来创作的雕塑绘画充分体现出传统艺术与西洋雕塑的结合。

据记者了解,高英在传统工艺方面独秀一枝,在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期间,不仅学院的学生们向他学习传统工艺美术,而且学院老师们也向他学习。南京艺术学院的一位老师曾这样表扬他:“你在中国传统民族民俗民间雕塑和绘画方面成绩突出,所作人物和神佛塑像实是精湛,达到炉火纯青程度”。高英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结业时的雕塑成绩为97分,其它艺术科目均在90分以上。

受聘“新华”,渐入创作高峰期

1983年5月,45岁的高英受聘延安新华陶瓷厂,任新华陶瓷厂工艺美术师,专门从事雕塑及绘画设计。那段时间也是高英创作的高峰期,他为陶瓷厂设计出各类名优紫砂茶具,在1989年广交会上深受欢迎,颇受市场青睐,产品荣获省优、部优产品金奖。

1992年3月至1993年5月,历时一年时间,由他独立创作的“水浒108人物雕塑”面世。当时的权威杂志曾这样高度赞扬:“作品力求形神兼备,用中西结合的雕塑手法,使众英雄栩栩如生,再展当年

雄风”。省市多家媒体及中央电视台、《新华每日电讯》纷纷进行报道。

老伴薛海兰向记者诉说了创作“水浒人物”的艰难过程。当时厂里不同意创作“水浒人物”,丈夫痴迷于水浒英雄人物,不分昼夜在家中独立完成。每月五十来块钱的工资也被厂里给扣了,家里事情从来不闻不问,等揭不开锅了就打发她出去借。老伴说,塑像所要的红焦泥都是她和丈夫从桥儿沟后沟半崖上一点一点背回来的,有一次在背焦泥时她打了一个趔趄绊倒,差点送了命。

高英的作品《耀州青瓷孩子枕》、《西游记》、《神仙道释偷》、《佛菩萨》、历代名英像、《十二生肖》均销日本、东南亚各国。《松鹤台灯》、《龙凤笔简》、紫砂茶具等广受欢迎。从艺30多年来,高英设计的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

致力先贤名人画谱

伴随着延安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各地民间文化兴盛,民

间艺术得到弘扬与传承。几十年来,高英和他的大儿子已创作上千幅诸神绘画,于2011年7月5日开始整理图稿,还为每个人物配有传略。这些名人都是历代为国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先贤名人,包括各行各业创始人及伟大科学家等。

据高英透露,这部人物画谱已整理近500幅,全面完成尚需时日。按照高英想法,这部人物图谱充分体现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相融合的思想,是一部兼容绘画与雕塑的大型工具书。高英说,这部书是他与他已故的大儿子在绘画雕塑方面心血的结晶,出版后将作为一部美学方面的工具书流传后世。

高英对西方雕塑与中国传统雕塑的特点颇有研究,他认为西方雕塑模仿真实,而中国传统雕塑讲究协调性,体现在“衣褶线条”方面,讲究高、古、游、丝、描,总体就是讲究所谓的“十八”描。传统美学在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先辈们在绘画塑像的过程中总结形成一些经典口诀,高英不但烂熟于心,而且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些口诀,如“金人物玉花卉,模糊不尽是山水”;“挺胸抬头马,画法三片瓦”;“吊睛白额虎,正中写三横,画尾点斑纹,其数十三正”;“翻身狮则,转圣牛,十鹿九回头”……像这样的画法口诀高英能写出上千句,且能倒背如流。

最后的传人

新华陶瓷厂已成为历史,新华陶瓷厂所生产的瓷器已是稀罕之物,新华陶瓷的开拓者们也越来越少。作为那段辉煌历史的见证,只有那片杂草丛生的瓦砾厂址,还有那一排陈旧的石窑。所幸的是,我们还在那些旧窑洞中,寻觅到新华老人高英,他也许是新华陶瓷最后的传人了。

据记者了解,高英系中国江苏陶瓷艺术学会会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延安文艺家同盟会会员,世界加拿大华北美协理事,中国山东中华美术研究所特聘高级工艺美术师,东方画廊画师。其传略已编入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中国1993年美术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家润格、《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权威书籍。

新闻推荐

为陕北文化灌注新的生命力王强边秋玉本报记者张春鸽

2012年5月25日,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并在西安正式授牌。这是陕西省第二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它的成立标志着陕北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一个整体、活态保护的新阶段。8月3日,延安国家级陕北文...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