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牛场长”杨荣的养牛之道——记养殖户杨荣的养牛之道

咸阳日报 2012-05-24 23:54 大字

牛场长杨荣

本报记者 孟利明 文/图

“对待每一头牛就像自己的孩子,病了要打针吃药,平时还得挡风遮雨,容不得半点马虎,多不得少不得,那样他才会回报你。”杨荣一边给牛挠背,一边向村里来讨教的人说。

46岁的杨荣是渭城区北杜镇南村的养牛大户,四里八乡的乡亲们提起“女场长”都翘大拇哥。每天三四百斤的牛奶从她的养殖场送出,让周边的乡亲都能喝到卫生、新鲜的牛奶,这些对于杨荣来说,既有不错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让大家像城里人一样饮用健康的早餐。

“一个女人能将摊子铺得这么大,不容易!”村里的乡亲们对这位农村妇女有着别样的敬佩。

老公常年在西安打工,既要照顾孩子,还要经管养殖场,让杨荣有太多的艰难和心酸。

2002年,杨荣怀着百倍的信心与人联合养牛,5家组成的股东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梦。虽说只有60头秦川黄牛,但杨荣的坚韧和魄力,给刚刚起步的养殖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可刚起步就碰到牛价狂跌,支撑不住的股东们纷纷撤资,如同釜底抽薪。而面对合作伙伴们的纷纷离去,自小就不服输的杨荣,东借西凑,甚至变卖自家东西,硬是咬紧牙关支撑下来,但所剩的资产却捉襟见肘,苦恼、怨恨、无奈……

“那时,真不想干了,安安生生过日子,何必要这么累呢?”

但看着养殖场里剩下的几只牛冲她哞哞叫,心生怜悯的杨荣抹干了眼泪,倔强的一股气冲上头,“一定要干出个模样来!”

就这样,村里人没有看到杨荣的失魂落魄,而是她勤勤恳恳、奔忙于牛场的身影。

一个农村妇女能走出这一步,就是一个奇迹。

从看见动物就怕到敢于接生、配种,从见针就晕到定期给牛防疫、量体温。在她一个人的精心管理下,养殖场的牛存栏数由几头变成40多头、产值十几万元,而且把原先的秦川牛转型为奶牛,把过去的圈养发展到占地8亩多地的现代化养殖场。随着规模的扩大,杨荣养牛也在摸索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不懂,就跑到别的场子去请教;养殖中遇到磕绊,她就上门拜访专家教授……功夫不负有心人,杨荣掌握了养牛之道。

“配饲料、挤奶、防疫等,这些是都是良心活,这不仅是对牛的一种负责,而且是对产品的一种负责,所以,养牛和做人、养娃一样,只要敢于投入,就一定不会亏待你。”杨荣若有所思地说。

如今的杨荣,站在坐落于养殖场宽敞明亮的新房前自信又乐观:“国家对养牛的补贴这么好,咱只想好好干,把养殖场的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做起来,建一个系统性的奶站,改变传统的养殖经营模式,那样,我的这些”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当然,那经济效益就更不用说了。”直爽的杨荣笑言。

朗朗的笑声,飘荡在这个女人流过泪、洒过汗、用过心的养殖场……(C)(5)

新闻推荐

彩虹厂拆卸设备 19名工人铅中毒安监局已介入调查

本报讯(记者露露)去彩虹拆卸设备,干活时有工友出现身体不适,雇用他们的中博(音)公司,却不愿送他们去医院进行救治。市安监局介入后,19名工人被送往西安进行治疗。昨日,医院诊断19名工人为铅中毒,市安检部门...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