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专栏 《吕氏乡约》的文化意义 许宁 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副院长、哲学系主任、教授

华商报 2020-12-16 02:32 大字

创制于北宋的《吕氏乡约》,是中国第一部成文乡约,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钱穆先生誉之为中国人的“精神宪法”。张载提倡以礼为教,变化气质,主张知礼成性,淳风厚俗,《吕氏乡约》继承了张子思想,是以礼为教的现实体现。

具体而言,《吕氏乡约》具有制度、价值、时代等三方面意义。

一、《吕氏乡约》的制度意义

北宋中期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积贫积弱。面对时代困局,王安石主张通过变法以富国强兵,但这种社会治理方案并未取得理想效果;作为关学的社会治理方案,《吕氏乡约》继承张载思想,提倡遵循王制,行以周礼,深刻影响了此后八百多年的中国政治文化。

《吕氏乡约》有四方面原则性规定:“德业相劝”规定族人行为处事须遵行道德操守,多行善事义举,知礼知节,劝勉共励。“过失相规”强调迁善改过,界定“犯义之过”“犯约之过”和“不修之过”,并指明处罚方式。“礼俗相交”规范待人接物处事的礼节习俗,旨在“以礼勒行”。“患难相恤”规定七种需要救济的情况以“守望相助”,是保民生的托底工程和救济手段。

四种规定体现出《吕氏乡约》具有高度的体系性。“德业相劝”是激励性规定,“过失相规”是惩罚性规定,“礼俗相交”是程序性规定,“患难相恤”是保障性规定,首尾呼应,相互贯穿,构成内在统一的整体约束机制。

二、《吕氏乡约》的价值意义

《吕氏乡约》蕴含着仁、义、礼、智四种道德价值,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德业相劝谓之仁,过失相规谓之智,礼俗相交谓之礼,患难相恤谓之义。其创制与推行颇有利于风教,敦促人们去恶扬善、提升道德,对当时社会基层的治理起到了敦风化俗、安民止息的作用,使“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张载提倡“民吾同胞,物吾与之”,《吕氏乡约》则继承了横渠思想,通过礼义教化,将百姓融合在统一的价值体系之中,这与当下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一脉相承的。

《吕氏乡约》对后世乡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颇深:南宋朱熹的《增损蓝田吕氏乡约》,在继承的基础上,删去了罚款规定;明代王阳明“参酌蓝田乡约”而制定《南赣乡约》,构建起官府主导推行的乡约、保甲、社学、社仓四者合一的乡治模式;近代梁漱溟从事乡村建设运动,以《吕氏乡约》为蓝本,构建新礼俗,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三、《吕氏乡约》的时代意义

虽然时代不同,但《吕氏乡约》在当代仍具文化价值,其所承载的道德自律、社会教化、乡村自治等超越性文化意义,为我们在乡村进行新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从2017年开始,以《吕氏乡约》为基本架构的《蓝田新乡约》贯彻落实,启动了“立约、传约、行约”乡约传承工程,指导乡村制定适合本村的乡规民约,面向广大乡村干部、新乡贤、中小学师生等进行新乡约培训,形成独特的乡约文化普及教育体系。自实施以来,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在蓝田县蔚然成风。

《吕氏乡约》是吕氏兄弟提倡礼学的集成,更是张载以礼为教的实践与落实,通过对《吕氏乡约》等关学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为当代乡村建设和振兴提供更多思想资源。

新闻推荐

探访陈忠实故居

有时候近在咫尺的地方,往往一推再推没时间去,一有时间就计划着去更远更远的地方,总以为近处机会多的是,然后总也去不了。吃喝...

蓝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蓝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