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业余剧团

西安晚报 2020-04-12 03:56 大字

□金安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单调,除了收音机偶尔播放几段秦腔乱弹让人过过戏瘾外,再想看个大戏难得很。于是,一些爱热闹、爱张罗的热心人就凑到一块,三番五次寻村干部,软磨硬缠,硬是把业余剧团成立起来;一些稍有点条件的村,也都看样学样,跟着闹腾起来,一时间,农村业余剧团遍布村寨,蓬勃发展。

回想农村的业余剧团,很多事都让人哭笑不得。由于是业余剧团,演员多是半路出家,唱功谈不上,文武场面也不浑全,仅仅一把板胡、一把二胡、一个斗嗡子、一支笛,连个打琴的都没有。有时晚上演戏,眼见时间过了8点多甚至9点还开不了戏,刺耳的大喇叭一会喊这个,一会叫那个,定是啰嗦事,人们等得实在不耐烦,呼哨声、吆喝声、拍倒号声响彻一片;组织者坐不住了,就先让武场面敲呱起来,只扯“南瓜蔓”(开场锣鼓曲),但许久仍不见开戏。再有就是忘台词,由于排练粗糙不细,急于表现而仓促上阵,演员忘词司空见惯。业余剧团演戏时,总有一人抱着戏本子躲在幕旁,不停为演员提台词,声音之大连台下人都能听见,时而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农村业余剧团也有相对“专业”的,就比如我们蓝田县聚庆村,村民近万,爱戏的、会唱戏的人特别多,在省城及外地的唱戏把式有好几个;加上早年老一辈人遗留下的戏衣戏装、锣鼓、铜器、箱担这些很好的基础,剧团组建起来相对容易些。当时,聚庆村的业余剧团在四周方圆还是有点名气的,团里常上演《丹阳》《归队》《朝阳沟》《红梅岭》《九件衣》《春草闯堂》《下河东》等戏。那时周围村子的人,除了在生产队出工挣点工分外也没啥营生,下午收工后没事干,所以不管戏怎样,都撵到聚庆村看戏逛热闹。

农村的业余剧团存在了很久,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人们纷纷寻求发家致富的门路,再没人愿意在没有经济效益可言的业余剧团折腾。此后,剧团多年置办的戏装道具等,丢的丟了、毁的毁了,剧团也随之散伙了。

新闻推荐

聚焦三年行动计划 坚决克服“五唯”痼疾 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

新闻背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围绕这三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在西安市教育局党委领导下,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聚...

蓝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蓝田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