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保护大家谈 认识秦岭尊重秦岭保护秦岭 访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刚

陕西日报 2018-09-25 06:23 大字

本报记者张军朝实习生何莉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刚长期致力于“陕甘茶马古道”的研究。多年来,他考察了秦岭北麓多处和中华文明渊源有关的遗迹。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李刚教授说:“黄河、长江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秦岭是我们民族的父亲山。我们要认识秦岭、尊重秦岭、保护秦岭。”

中华民族从哪里来?

李刚教授给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路线图:“在秦岭北麓蓝田县境内的汤峪,遗存有大量公元前2000万年左右的古生物化石,汤峪的东北方向就是蓝田猿人的发现地公王岭;从公王岭向西走14公里,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的陵地,在这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我们民族起源的传说;从华胥镇西行10公里是著名的半坡遗址,在这里,我们可以梳理出中国最完整的母系氏族社会形态;半坡折向西南10公里,就是距今约6000年的临潼姜寨父系氏族社会遗址,考古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期的工具和用品;从姜寨西行约90公里就到了武功县漆水流域,这里是我们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的出生地,黄帝部落在此兴起;再西行75公里是宝鸡的磻溪,周王朝兴起于此,中华文化的雏形在西周时期基本形成。”

“只有在陕西,在秦岭,我们才能如此生动完整地梳理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过程,才能找到中华文明的清晰脉络。”李刚教授说。

中华文明的“绿色宝库”

“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南北物种分界线、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分界线,承担着‘中国自然生态平衡器\’的功能。”李刚教授分析说,秦岭北麓高峻突兀,海拔3000多米的山峰挡住了西伯利亚的寒风,让大量黄土颗粒沉积出肥沃的关中平原,河流出秦岭后经渭河注入黄河,孕育了黄河文明;其南麓坡度较缓,山高水长,汉江、丹江、嘉陵江汇集到长江,最终造就了长江文明。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在我们民族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秦岭南北的不同气候环境有利于各种植物的根系生长,这里是精耕农业最理想的发展地,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从某种角度上讲,秦岭既是中华民族发展所需物质储备的“聚宝盆”,也是中华文化思想的“绿色宝库”“百科全书”。

李刚教授还谈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秦岭以北的土地以黄色为主,秦岭以南的土地以红色为主,这基本区分了我国旱作农业和稻作农业的主产区。不管是黄河文明还是长江文明,都是绿色文明。秦岭是‘美丽陕西\’独有的自然生态依据。秦岭‘中国自然生态平衡器\’的功能,决定了陕西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责任。我们要以‘朝圣\’的心态认识秦岭、尊重秦岭、保护秦岭。”

坚持绿色发展格局

“秦岭南北两侧应当更多地走生态、文化发展的路子,形成以秦岭为中心的绿色发展格局!”李刚教授结合陕商的发展历史和陕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说。

李刚教授告诉记者,历史上,陕商通过“陕甘茶马古道”,让陕西的茶文化闻名天下。如今,陕西完全能够以“陕甘茶马古道”为主线,串起秦岭的茶叶生产区,发展沿线的旅游业,形成以茶叶产销集群为主导、以土特产开发为支架的绿色产业开发带,形成独特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保持“秦岭绿肺”的生态地位和富有发展潜力的绿色旅游黄金地位。他说,陕南有非常好的资源发展文化旅游,秦巴山区保存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小镇。从紫阳到凤凰山,再到汉阴、石泉,可以形成一条文化旅游线路,通过旅游线路带动发展绿色旅游产品,进而带动陕南经济的发展。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用好绿色优势和文化优势。”李刚教授说。

新闻推荐

山上搭舞台,看大戏,真带劲! 村民携家带口赶来观看“庆丰收文艺汇演”

丰收节上展示的各种改良蔬菜“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出舞台大戏,以前咋也没想到,感谢国家为我们设立的这个农民丰收节...

蓝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蓝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