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安康“大兴发”皮革坊笺贴

汉江晨刊 2018-06-05 01:06 大字

□ 牛谦才 文/图

制革也叫鞣皮。制作方法是将牛羊生皮浸水脱毛,然后用杜倍(五倍子)鞣制。清代光绪中叶开始改用铝鞣法,即以明矾或其他铝盐为鞣料制作,从而达到不容易返潮变形的质量效果。制好的鞣皮经过染色、上油、涂饰后,制作成皮箱、匣盒等用品。

清代末期,安康本地回帮鞣制的牛羊皮革,每年向外输出达万余张。民国十年(1921),安康人李家谋、黄玉珍建立较大制革作坊,雇工7人,采用当时的先进方法,用无机盐鞣料鞣革。抗战爆发,开始大量生产军需兜带、马鞍、马挽具等,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因木箱、藤箱易遭虫蛀和鼠咬,民国时期,皮革箱盒兴起,作坊生意十分看好。笔者收藏一枚“大兴发”作坊笺贴,长12厘米,宽7厘米,四行竖格文字为:“今在兴安府门口开设门面,坐南向北,自造黄牛皮箱、匣帽盒,各样俱全,发客不悞。”府门口,即旧城东大街原安康专署(今府苑小区)所在地大门口,属最繁华商业地段。因笺贴印版使用时间长,刻字渐被磨损,加之涂油重,其中“南”、“发客不悞”五个字较难辨认。

说来这枚笺贴实属来之不易,这是笔者一位老同学在收拾他母亲旧时陪嫁的皮箱底发现的。2003年,笔者走访地方长者得知:“大兴发”即黄玉珍皮革字号,府门上店铺各种尺寸的皮箱、匣盒光亮照人,购买者提货时都发给笺贴,沿汉江各县城镇常有人托船家来安康买“大兴发”的皮箱货,笺贴也是对字号声誉的一种传播。

此“大兴发”更胜一筹的是“福康号”皮鞋店。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关中蓝田县人刘俊乾看中安康黄牛皮张资源丰富,返回西安购买踏鞋帮用的德国造“四四”缝纫机,在大字口买下安康巨商海连生的铺面房,推销自制皮鞋,打破了安康无自制皮鞋的历史。他上鞋帮时在帮底之间加一条牛皮筋,穿上鞋走起路来咯吱咯吱地直响,格外引人注目,不由得让人往脚上看,因此销路很好。当时在安康有句流行话:“一听皮鞋响,以为是官长,掀开门帘看,原是妙龄郎。”四十年代,各路军阀在安康驻扎两万余人,买“福康号”皮鞋的多是部队上的军官,后来有一些中学生跟风购买,普通民众仍然穿的是布鞋、草鞋。

1970年,安康县在制鞋社的基础上成立国营制革制鞋厂,生产皮鞋、皮手套、皮包、皮衣,年生产能力4万件。1975年与天津口岸签订出口皮手套合同,成为陕西省出口皮手套的定点厂家,并获出口免检证书。1980年生产出口皮手套17.5万双,产品经外贸部门销往美国、瑞典、卢森堡等国。1981年,制革制鞋分设为安康县制革厂、安康县制鞋厂。制革形成年产2万张的能力。生产的紫红、天蓝、乳白、纯白、棕红、橘黄等花色品种,大都销往上海、江苏、湖北、东北各地。制鞋厂试制生产的摩托服、各种夹克、猎装、皮裤等,也十分火爆。1989年两厂革制服装产值2万余元,2001年,企业改制,两厂停产,但安康牛羊皮张资源依然为外地客商看好。

票证话安康

新闻推荐

志愿者为孩子们 送去100套新校服

5月31日上午,陕西零贰玖公益服务中心康蕾计划项目组携手爱心企业的志愿者来到蓝田县普化镇石头滩小学,志愿者不仅为孩...

蓝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蓝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