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讨过饭、吃过榆树皮,后来日子越来越好 72岁老人写10万字回忆录

华商报 2018-01-04 03:08 大字

72岁的袁志明,读的书不多,凭借着日常看报纸查字典积累的字词,历时4个月,写下一部长达10万字的回忆录。

回忆了仨月

像电影画面一样

袁志明,蓝田县洩湖人。出生于1945年,小学没念完,就进了生产队干活,后来被招到蓝田县的饮食服务公司,当出纳、会计、营业员……一路走,一路学。

据袁老讲,2000年老伴因心脏病去世后,他因身体原因,就从单位病退回家了。本来以为可以歇下了,没料到儿子儿媳一天忙到晚,他又一直照料孙女,一直到2017年9月孩子上大学了,这才真正闲下来。

“突然闲了,就容易回忆,想自己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好像一眨眼的功夫,就老了……”袁老说,他回忆了有三个多月,边回忆边列提纲,“有时候看着窗外,想着想着自己就笑了,以前的画面就跟电影一样从眼前一幅幅地飘过……”开始写的时候还打草稿,后来就直接写,从弟弟被送养开始写,写出了10万字的回忆录。

吃过树皮

跟父亲讨过饭

昨日上午,在西安电子正街袁老家附近,华商报记者见到了袁老的回忆录,总共7本稿纸,书名《黄土岭上一株芝麻》,自己设计制作的封面,还有目录,几百页纸上全部是小小的、透着秀气的汉字,没有一处涂改。虽然表达较啰嗦,但语句通顺,每一章节的脉络基本清楚。袁老说,他的记性特别好,回忆起的事情,要安排在哪个章节,想好基本一遍就写过了。

文中有不少错字别字,袁老希望有人能帮他校对。他说有20多年不曾动笔,对于一些同音字总是分不清,像“虽”和“随”、“像”、“向”、“相”这些字都认得,但分不清,不知道哪个字该在什么时候用。

袁老说,引子写的是他生长村落的概貌,第一章是弟弟被送养,接着是母亲的病逝,成长路上的学习进步,还有听来的老一辈讲的笑话、故事……当然,文中也有大篇幅内容是关于粮食的,这和袁老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袁老说,在他4岁的时候,因为吃不上饭,跟父亲出门讨饭,讨回个馒头都能开心好久,饿得发慌的时候也吃过榆树皮。袁老说,“我的人生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一直是朝上走,现在社会越来越好了,每个月我还有2000多元的退休金,一个人吃不完,还能给上大学的孙女分1000元。”

回忆录的封面是袁老自己设计的:一座山峰上破土而出的芝麻,一节一节的向上攀延、开花、结果,象征着他曲折的一生。华商报记者 苗巧颖 摄影 张杰

新闻推荐

这一年,就业扶贫有力推进,2万多贫困劳动力得到扶持

2017年8月,23岁的周香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西安市蓝田县农业局上班。由于父母患有重病,周香大专毕业后就回到了家乡,一边找工作,一边照顾双亲。经蓝田县普华镇劳动保障所推荐,周香应聘了...

蓝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蓝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