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人在深山有远亲

西安晚报 2017-08-16 09:21 大字

扶贫干部走入贫困户家中进行帮扶 记者 王旭东 实习生 张娇 摄

今年7月底,蓝田县小寨镇上岱峪村村民舒东峰和张田仓载着965把亲手编制的扫把,送到了山外客户的手中。这个地处秦岭深处的小山村,村民的手工制品第一次走出了大山变成钞票。老舒和老张拿着钱笑了,为此牵线搭桥的新城区人大常委会帮扶组的同志们信心也更足了。

用真情对贫困户要像对亲戚一样

蓝田县小寨镇上岱峪村地处秦岭深处,路窄沟深,林密地贫。全村192户,分处4个深沟,其中有35户贫困户共107人,是省级贫困村。今年5月27日新城区人大常委会组成工作组,选调3名后备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

6月8日,新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立民带着3名驻村工作队队员来到小山村。一到村,就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来到帮扶的贫困户张田仓家中,看着破旧的土坯房和蓬头垢面的老张,陈立民拉着他的手说道:“你的贫困,我来帮。我们在一起努力改变面貌、尽快脱贫。”陈立民在上岱峪村现场召集驻村干部和帮扶干部会议,并提出对待帮扶户要像亲戚一样,多深入,用真情,下大势,精准帮。帮扶干部要吃透政策,用足用活政策,采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的办法,确保脱贫不漏一人,帮扶不掉一户,真正把中央脱贫攻坚精神贯彻到位,实现上岱峪村早日脱贫。

陈立民自打交上这位穷亲戚,隔三差五便上山带着日用品来看老张,每逢周末自己开着私家车带着爱人和孙子来到老张家,买来理发工具为老张理发,给老张媳妇买来新衣裳,床上铺上新铺盖,还帮助老张把院子打扫干净,接通了自来水。并且积极协调帮助张田仓家把危房修缮一新。

“再来坐坐,再来看看!”日子久了,陈立民和老张已成为朋友。在陈立民的影响下帮扶干部都实打实地交上了“穷亲戚”,贫困户见了帮扶干部也不白搭话了,“高叔”“谭姑”“邓哥”等等的称谓,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帮扶干部和贫困村民成了自家人。

据了解,3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在上岱峪村几乎天天上坡下沟,深入每个贫困户家中核实了解情况拉家常,特别是各户致贫原因,帮扶方向及养殖、种植专长,及时和对口帮扶干部共商帮扶方案。队员们成了村里的红人,村民有事都想和他们商量。

每逢晌午、傍晚,当他们入户路过老乡家时,都有村民热情地招呼让到屋里坐坐。为了尽快摸清情况,帮扶干部放弃了回城休息,小郑爱人是老师,一到假期,她把家里的事情就放下了,买些新鲜的肉和蔬菜,时不时上山给他们做顿可口饭菜,还经常帮助老公入户帮扶,大家开玩笑地说,你都成了新时代的帮扶嫂。

建新居

让贫困户先安居再乐业

上岱峪村35户贫困户中有17户被评为D级危房,属因房致贫,还有C级危房户6户。因地形所限,这些房屋大多是依坡而建的土坯房,潮湿破旧,年久失修,有的建于上世纪50年代。

常言说,“安居才能安心,安心才能乐业,乐业才能脱贫”。帮扶组分析后决定用好各级帮扶政策,从解决D级危房户村民入手,力争短时期有所突破,让村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17名帮扶干部分头入户做工作。讲政策,解顾虑,算清账。村民老谭家中四口人,女儿嫁到山外,儿子在外打工。多年前上山挖药时老谭不慎从山上摔落,头部受重伤,落下残疾,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他家房屋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祖屋,2016年他家被鉴定为D级危房户。

老谭心里可犯了难,国家政策好,建美居有补助,但自己要拿的部分他也实在拿不出来,生病时东凑西借的钱还没还完哪来的钱再盖房,老谭抱着凑合过的心理,放弃了。对口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主动给老谭的儿子打电话,倾心沟通,儿子答应回村看看,儿子从重庆回村后帮扶干部专程进山和村支书、村主任同老谭一起做工作,消除父子间误解,儿子也愿筹措资金拆旧建新;同时,帮扶干部和老谭在山外的女婿也取得联系,女婿也专程进山和帮扶干部见面,经过交谈女婿也答应帮助老丈人脱困。老谭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现在着手准备,明年开春建新居。此外,帮扶干部还帮他家协调扶贫基金和农发行扶贫贷款事宜。

截至目前,全村17户D级危房户中有3户已封顶,6户已拆除旧屋,4户集中安置,剩余4户正计划筹备建设。

扶产业

让贫困户看到新希望

解决了危房问题,贫困户产业发展问题又摆在了驻村工作队的面前。上岱峪村由4个深沟自然地分为4个村组,1组和4组自然条件较差,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且多为山坡地,35户贫困户都集中在这两个村组。哪些产业适合这里?

以前,贫困户主要是种植经济作物猪苓。这种药材三年一收,管理成本不高。但这几年因价格波动变化较大,村民种植后收入并没有保障。经过实地调研,驻村工作队发现周边山坡上大量生长一种野生小毛竹,平时村民多用它来编制扫把打扫院落,而城区保洁也需要这样的扫把。“能不能发动贫困户就地取材,利用空闲时间编制扫把增加收入?”帮扶组从城里拿来了样本扫把,和用户商定收购价格,指导贫困户按要求编制。

刚开始村民也很犹豫,贫困户舒东峰家有六口人,他本人原在外打工,因父母有病,两个孩子需要照料只能辞工回家,除种几亩猪苓,就是和媳妇到二十多里外的白鹿原做点小买卖贴补家用,人均年收入不足3015元。驻村工作队为舒东峰买来了铁丝和手钳等工具,舒东峰开始编扫把,有了帮扶干部的支持,舒东峰全家六口人齐上阵,很快便完成了第一笔订单。带着收获的喜悦,舒东峰将扫把交到用户手中,也成了上岱峪村向山外输出的第一款“产品”。

舒东峰靠编制扫把挣了钱,让全家看到了希望,他说:“多亏了驻村工作队,我家才有今天的变化,编扫把比出去打工强,既能照顾家庭,还能增加不少收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舒东峰虽然完成了从“0”到“1”的转变,但驻村工作队并没有停歇,要教会贫困户如何“打鱼”。驻村工作队为舒东峰上起了课:如何与客户沟通,如何按订单生产,如何把全村的编制资源整合利用,带动全村编制产业发展。舒东峰在帮扶干部帮助下靠编制扫把挣钱的事在村里面传开了,十几户贫困户也加入了编制扫把的行列。通过编制扫把,帮扶干部摸索到了利用自然禀赋帮助贫困户脱贫的路子。

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舒东峰等人走上脱贫之路的事儿成了全村的话题,贫困户渴望脱贫渴望致富的内生动力被激发了出来,他们主动与驻村工作队联系,获取各类致富信息。目前,上岱峪村的35户贫困户都找到了适合的产业,手工制品、养蜂、种药材以及发展种养殖业,贫困户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记者赵辉通讯员李刘刚

新闻推荐

追踪 封闭式学校戒网瘾 16岁少年从5楼坠落 16岁少年左眼面临失明

华商报讯(记者李琳)16岁少年小魏从封闭式学校5楼卫生间坠落,全身多处受伤,校方称孩子写有遗书疑自杀。8月5日,华商报A03版对此报道后,不少市民牵挂这个可怜的孩子。8月5日下午,魏先生告诉记者,小魏现在病...

蓝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蓝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