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步走”为扶贫村“把脉下方” 蓝田县辋川镇太公庙村帮扶工作侧记

西安晚报 2017-08-09 05:21 大字

更多扶贫故事

尽在这里

扫码观看高新

扶贫小视频

太公庙村,处于秦岭分水岭脚下,是蓝田县辋川镇最偏远的一个贫困村,与柞水县、蓝田县葛牌镇隔山相望。全村79户31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24人。耕地185亩,林地9800亩,2016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元。

“这里除了不缺柴火,别的什么都缺!”这是高新区派驻到该村的扶贫攻坚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董西京的一句玩笑话,却也真实地道出了该村面临的现实困难和处境。缺土地、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缺意识、交通闭塞……都是制约该村脱贫的因素。

“高新区的扶贫队伍没来之前,整个村子都死气腾腾的,现在好了,有奔头了,大家的精神面貌都好了!”日前,当我们前往太公庙村了解这里的扶贫工作进展时,村支书杨大海高兴地告诉记者。

自食其力养蜂致富

日子过得甜蜜蜜

“哟,养的不错么!这才20来天,你这蜂箱第四板都已经长满了!”跟着驻村“第一书记”董西京、扶贫干部惠军楼来到村民刘治宏家时,他正悉心地打理着蜂箱,听到大家夸奖,他腼腆地笑起来。

“这12箱蜂如果养好了,每箱产蜂蜜20斤,下来200多斤蜂蜜就能有6000多元的收入呢!”刘治宏高兴地给记者盘算起来。

因年迈的父母都有些残疾,家里3口人的生计全靠40岁的刘治宏一个人承担。除了养蜂外,扶贫工作队还为他安排了村卫生员的扶贫公益岗位,每个月还有550元的收入。“国家政策好滴很!我们也一定想办法,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好好的。”刘治宏感激地说。

“养蜂不需大体力,不费神还能挣钱,一摇糖就能变现了!”和刘治宏一样,吕兔娃也领到了四箱蜂,目前他是村里最低收入的一户,2016年年收入仅1922元。“有了这几箱蜂,到2018年底,收入就能翻番了。”

太公庙村历来有养殖中蜂的传统及条件,鉴于此,扶贫工作队进村后,决定优先从养殖中蜂这一产业扶贫抓起。为了不错过中蜂养殖的最佳时间,在经过一个月地摸底调查后,扶贫工作队申请了高新区管委会扶贫专项资金9.6万元,为贫困户购入96箱中蜂,每人四箱。为了帮助村民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还专门邀请养蜂专家进村开展培训。

“这个项目在缺劳力的情况下仍能持续发展,而且技术含量低,只要够勤快,认真细心,都会有不错的收入。”驻村“第一书记”董西京说,“将来如果能出一两个养蜂专业户,对群众来说,也能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下一步我们还将成立合作社,把这个作为基础产业扶贫发展起来!”

探索灵芝种植开发

精准扶贫谋出新路子

太公庙村属于偏寒山区,自然环境适合生长灵芝,当地有村民在山上能采摘到野生灵芝。

在走村窜户调查访问的过程中,村民一句不经意的话给了扶贫干部启示。自然环境有了,能不能大规模的发展灵芝栽培呢?怎样才能打造更完美的灵芝系列产品,譬如孢子粉?

萌生这一想法后,他们各方查询,并咨询了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经验的教授,还要请专家来村里实地考察。大家认为,这里在1000多米的海拔位置,昼夜温差大,所产灵芝的有效成分高,很适宜灵芝种植,且发展前景好。

基于灵芝及孢子粉目前的市场行情,大家认为可以把发展生态灵芝种植作为实施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抓手,作为奔小康帮扶项目来尝试。经与村两委会沟通,决定动员村上建立灵芝大棚,每亩一个,每个大棚将资助30000元。包括后期的人员培训、木料选取、菌种购买等,都将予以资助。

扶贫干部们算了这样一笔账:每亩大棚灵芝年产出灵芝本体,灵芝孢子粉按保守估算的话效益在100000元左右。如果按4个大棚算,年收益大于400000元。这样的话,每年每户都能有不错的分红。灵芝项目分红完剩余部分还能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治理水平,达到饮食安全,用水安全,教育支助等。

“眼下,我们正在考察销路问题。如果销路畅通,争取在灵芝种植上有所突破。这个产业潜在价值很大,希望能带动整个村子富起来!”董西京满怀信心地说。

山高路远成最大障碍

扶贫修路带来新希望

“千扶贫万扶贫,我们什么都不需要扶,只要帮我们打通这条路就好了!”在走村串户调研中,这是董西京和扶贫干部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也是村民们埋藏在心里多年的愿望。

这些年来,太公庙村老百姓身上的最大负担就是路不通。村里只有一条3.5米宽的水泥路通往山外,距镇政府约36公里,距县城约56公里,村民外出、农产品销售都极为不便。村民出行要步行到约3公里的三台山村乘坐每天一趟的公交车,每每下雨,山路的泥泞更不言而喻了。卖点农产品基本靠驮,即使再多、再好的农产品也销不出去,费劲运出去的也卖不上好价钱;而他们的日用品还得下山购买,老人基本上靠走,而年轻人骑个摩托车还能稍微快点。“进来的东西贵,出去的东西便宜”,这在他们已见惯不怪了。

“虽然与底下的甘坪村只有5公里之隔,但村民的人均年生活费却要比人家多支出200元左右,农产品因道路蔽塞,人均也少收入200元左右。”村支书杨大海无奈地说,比起公路沿线的村,他们的条件是艰难多了,对路的渴望就像三月的春雨一样。

交通闭塞,出行艰难,成了村里人脱贫致富的一道坎。

近来,听到高新区的扶贫干部们正在为修路各种跑腿,村民们雀跃欢呼,“这下终于有盼头了!”

“要想富,先修路”,这一发展定律长期以来铭刻在广大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心里。虽然驻村仅两月余,但扶贫干部们对这里的出行难已深有体会。也深深意识到,只有拿出治疗贫困根本的“药方”,才能彻底改变太公庙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于是,多番实际考察后,他们已向省上申请立项,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如果顺利的话,明年就能动工了!”

“太公庙村大王沟连接沙冒沟村的盘山路约8公里。两地接通后,既能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又能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这个项目的实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后续通过发展旅游、农家乐、民居、民宿、辟暑、看雪景等,可打造全域旅游的目的,还能进一步辐射周边几个村的发展。”扶贫干部们已经为村子未来的发展做好了谋划。

记者程静实习生姚迪舟

采访手记

他翻山越岭只为天堑变通途

一条路,一个村庄的命脉。

太公庙村,位于红太路最南端,是蓝田县辋川镇最高最偏僻的一个贫困村,从官道上来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因这里偏僻、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很少有人问津。

然而,这支扶贫队的到来,为这个云雾缭绕、青山环抱、风光旖旎却一直贫困的村庄带来勃勃生机。村民们更是内心激动,满怀喜悦,多年的夙愿就要实现了!

只有解决“一条路”的困境,才能让村民看到改变与希望。尽管困难重重,但扶贫工作队还是立下决心,并为此多方奔走。

“你看,翻过这个山头,那边就是蓝田县比较发达的葛牌镇了,再过去那边就是柞水。如果这条路能打通,以后村子的发展就不愁了!”指着远处的山头,驻村“第一书记”董西京无限感慨,帮扶工作还在路上,任重而道远。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为了促成项目实施,在实地考察时,年近六旬的董西京亲自带队,爬了好几次山头,翻山越岭去探路。他说:“这里山很高,水很清,空气很清新,要是一直这么贫困下去,真是于心不忍。”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于太公庙村来说,实现脱贫奔小康,建设富裕村的梦想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到来!

新闻推荐

“我也住上好房子了!” 蓝田县辋川镇渗金庙村精准扶贫故事

“要不是扶贫干部为我操尽了心,我一家哪会住上这么亮堂的房子,今后的日子越变越好、越有奔头了!”站在刚刚改造好的新房里,看着粉刷一新的墙面,马红年一脸感慨。53岁的马红年,是蓝田县辋川镇渗...

蓝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蓝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