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优秀的文化品格融入城市血脉

西安晚报 2016-09-25 00:00 大字

梅花奖得主侯红琴(右)和张涛(左)主演的《火焰驹》剧照记者 尚洪涛 摄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责。近年来,西安市着力创新投入方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系列文化服务工程,已初步建立设施齐全、产品丰富、机构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的城市文化品格正融入这个城市的血脉,西安市正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讲述好西安故事、传播好西安声音、展示好西安形象。

形成品牌:市民对文化生活更满意

记者在近日的走访中了解到,超过七成的市民满意度,来源于近年西安市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截至2015年底,全市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总计198个。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 15个,其中市级图书馆1个,区县级图书馆14 个,藏书共计183万余册。公益性文化(群艺)馆14个,其中市级群艺馆1个,区县级文化馆13个。建成乡镇(街道) 综合文化站172个,村(社区) 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571个。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个(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工商总局授牌);建成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36个;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县2个(临潼、高陵),省级文化先进区县7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个,传承人6名;列入国家规划的文物大遗址7个(西安城墙、大明宫遗址、杜陵、秦始皇陵、姜寨遗址、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

如今的西安公共文化服务,已经在市委、市政府多年的努力下,形成了亮点频出的品牌。比如西安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已组织实施千场戏剧惠民演出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公益电影放映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重大公共文化工程;而组织举办“欢乐百姓”“西安红五月音乐会”“夏日广场文化活动”“百姓英雄榜”“千场戏剧惠民演出”“好剧献孩子” “西安读书月” 等群众文化活动。不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广大市民的文化自信和获得感。

加大力度: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西安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重点向基层社区和农村倾斜,将涉农部门包含的基层宣传文化建设(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新农村建设(市统筹办、市民政局)、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市发改委)等内容集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了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合力,初步实现了区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文化场馆网络格局。

先后出台《西安市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和资助目录》《西安市千场戏剧惠民演出遴选管理办法》《西安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方案》、《西安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考核细则》等政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购买机制和评选机制,为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备、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发挥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在补贴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十二五”内全面实现“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基本实现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免费开放,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场所在公益性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创新方式: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亮点

西安是一座文化古都。近年来,西安市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把“保护遗产、惠及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改善市民文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遗址的公园化、景区化改造提升,使大量的文化遗址成为市民群众文化休闲的主要承载区,极大地拓展了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走出了一条“弘扬文化,传承文明,保护文物,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路。比如陆续建成开放大雁塔文化景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等,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遗址公园群落,成为陕西乃至西部规模最大、体系最全、模式领先的公共文化服务聚集区之一。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免费向市民开放,成为西安市民文化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

西安音乐厅是西部唯一一座年演300场以上的演出场馆,7年来接待超过110万观众,占据全市剧场演出票房的85%,创办并连续主办了14届“陕西西安国际音乐节”,创办了“西安国际戏剧节”。作为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演出场馆,西安音乐厅既承载西安浓厚的人文气质,又立足国际文化交流,是享誉古城西安的文化地标。伴随“互联网+”大潮涌来,西安音乐厅建设智慧剧院,以扎实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场馆管理运营经验深耕演出市场,以开放的态度助力产业升级,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娱乐消费体验。同时西安音乐厅十分注重文化公益服务,不断推出形式多样的公益演出活动,以实际行动艺术惠民,让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体会各国艺术。

精神传承:反映百姓生活暖人心

西安市实施柳青创作精神传承工程,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向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纪念柳青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建成柳青文学馆,出版《柳青传》《人民作家柳青》和《柳青研究文集》,拍摄专题片《人民作家柳青》,为西安文艺再出发注入强大动力。先后在长安柳青文学馆、蓝田县簸箕掌村等地建立一批创作基地,选派艺术家34人,开展蹲点采风创作生产,使文艺工作者生活和艺术的积累更深厚,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更贴近,广泛运用和提炼人民群众喜欢的语言、风格、样式,推出的作品和活动更接地气、思想文化品质更加饱满,时代气息更加浓郁,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与此同时,西安市启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丝路文明西安文脉”重大美术创作工程,加强传统文化的艺术转化和提升,陆续推出歌剧《张骞》、舞剧《传丝公主》、秦腔《易俗社》、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等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在抓精品创作的同时,大力开展优秀文化产品展映展播展演活动,先后在全市重点影院、省市电视台和各大剧院,开展了优秀作品的展映、展播和展演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文化产品的品质,让市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民间文化:使传统艺术活起来传下去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下发《关于加强西安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西安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通知》,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中长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规划,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建立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基地,一手抓传统技艺、传统艺术的普查、保护和开发,一手抓传承人传习人的扶持和培育,利用各种节庆和传统文化习俗,充分发挥出优秀民族传统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加强对流传在民间古老艺术的抢救保护,加大对有“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之称的西安鼓乐(又名长安古乐)的扶持力度。近年来,西安市拨付专项资金进行抢救性录音和录制,为老艺人拍摄纪录片,并组织了9家乐社录制了整套的演奏曲目,与西安音乐学院共同出版西安鼓乐专辑《雨霖铃》,建设了鼓乐博物馆,在大唐芙蓉园等旅游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欧亚论坛等重大活动中为其提供演出展示的平台,使这个古老的宫廷乐种走进民间、扎根民间,成为西安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形式。

目前,西安鼓乐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让戏曲工作者走出去、把青年学生引进来”,使传统的秦腔艺术在新的时代活起来、传下去。西安秦腔剧院旗下两家百年剧社易俗社、三意社携《三滴血》《火焰驹》《双锦衣》《杨门女将》等经典剧目走进清华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让青年学子走进剧场,观摩现场演出,亲身体验古典艺术之美。

记者 张静

新闻推荐

住建部公布首批127个特色小镇 陕西5镇入选 蓝田县汤峪镇上榜

宁强县青木川镇此次也榜上有名东方IC供图10月1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进入这份名单的小镇共有127个,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复核,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

蓝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蓝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