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北大街的同兴楼饭馆 □李生海

西安晚报 2016-05-24 00:49 大字

不少老西安人恐怕还记得,当年在北大街路东与后宰门的交会处,如今的莲湖区北大医院口腔科的位置上,曾经有一个同兴楼饭馆。我的一位亲戚曾长期在那里担任过炉头,该饭馆在上世纪末北大街拓宽改造期间被拆掉了。

同兴楼饭馆是一个五间门面的二层小楼,面朝西,位于北大街边上。饭馆的大门开在底层中间一间,是传统的板条门板,门额上的牌匾是自左向右用繁体楷书书写的“同興樓”三个字。进门靠北边是收银台,其余的地方都摆放着饭桌,每张桌子配有四条长板凳,最南侧一间开有后门,里面是操作间和一个极小的院子。后门旁边有一座两节式木楼梯,可以上到二楼。楼上满满当当摆着十五六张饭桌,同样是每张桌子四个条凳。这是当年西安城里一个典型的中小型饭馆。

听我大姐和姐夫说,同兴楼饭馆是抗战时期开张的,老板叫席景华,蓝田县人。我家的亲戚,也就是我大姐的公公张凤山老先生曾长期担任该饭馆的炉头(相当于厨师长)。张凤山祖籍是蓝田县城关毛家巷,与老板为同乡。他从小家境困难,父母早亡。好在蓝田是出“勺勺儿客”的地方,为了谋生,他便跟人学起了厨艺,17岁就来到西安城里闯荡。他先后在多家饭馆打过工,厨艺也不断提高,慢慢地有了一些积蓄,在西安成了家。后来被同乡的席老板聘为同兴楼饭馆的炉头,还给他分了一点股份,张凤山从此才安定下来并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解放初还在南城墙外买了一块地,盖了两间土驮木的踅椽厦房。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同兴楼饭馆也由私营变成了公私合营。同兴楼饭馆原先的主打品牌是陕菜、小炒以及红肉煮馍等,并能承办中小型婚庆宴席。自从国家实行了粮票制以后,饭馆的生意变得萧条了。后来饭馆便增加了早餐,卖起了油条、稀饭、麻花、豆浆等,服务工农大众。

1960年,我大姐和姐夫的婚礼就是在同兴楼的二楼举行的,姐夫就是同兴楼炉头张凤山的儿子,他于1958年从部队复员后被分配在南大街一家汽车修理厂当工人。那年我还不到9岁,大姐出嫁那天,父母经不住我百般纠缠,同意让我去送大姐,我这才有幸第一次来到同兴楼。后来,同兴楼便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原来的席老板已经不在同兴楼,张凤山因为曾经在饭馆有过股份,一度被定为“资方”代表受到批判。后来没过多久,也不知什么原因,老人家的“资方”帽子又无声无息地被摘掉了,我大姐才松了一口气。1976年老人病逝。

上世纪末,在北大街改造拓宽过程中,同兴楼饭馆被拆掉了。就这样,一个存在了半个世纪的“民族饭馆”从地图上消失了。

新闻推荐

《西安传统小吃制作技术规范牛羊肉泡馍》等五项地方技术规范将从6月15日正式实施

牛羊肉泡馍》等五项地方技术规范将从6月15日正式实施笔者昨日从市质监局获悉,《西安传统小吃制作技术规范牛羊肉泡馍》、《西安传统小吃制作技术规范葫芦头泡馍》、《西安传统小吃制...

蓝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蓝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