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浮世寻幽:古老葛牌的红色魅力

陕西日报 2016-04-15 18:09 大字

本报记者 李向红 柏桦

2013年,陕西省31个文化旅游名镇的确定,为传承历史文化根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文化旅游名镇的逐步建设,一个隐逸在青山绿水间,孕育了深厚的红色文化的西安蓝田县葛牌镇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宁静的古镇变得热闹起来,富裕起来,神秘的秦岭、古老的葛牌正在掀开面纱与世人相见。

 四省通衢之地成就商业重镇

地处秦岭北麓的蓝田县,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景秀丽,是一片承载着深厚积淀的热土。巍巍秦岭上,悠悠灞水间,被喻为“明清老街、红色古镇”的葛牌古镇犹如一叶扁舟,横卧在梨元沟、沙帽沟、葛牌沟三条河的交汇口。相传,古时在步入古镇的路边,葛藤盘绕好似楼牌悬挂,欢迎来往的人们,故称为葛牌。

沿着沪陕高速一路行来,从葛牌出口驶出不远后,一座刻着“葛牌古镇”的古朴大气的牌楼便立于大路当中,牌楼两旁所书的对联“五龙捧首四省通衢无双地,一船泊岸明清老街世外天。”向往来的人们昭示着葛牌镇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葛牌镇建于明、清时期,这里不仅是秦岭古道之咽喉、亦是古都长安的东南门户。位于山口地带的葛牌镇,属于秦岭采峪的一部分,其地处陕西,南通巴蜀,东通河南、湖北,是蓝关古道的支道之一。在历史上,葛牌古镇一直是关中通往我国东南部的交通枢纽,如今的葛牌镇,依然是沪陕高速上的一个重要节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葛牌古镇曾经商贸的繁荣和风俗文化的丰富多样。

过去,进出秦岭的客商和运送货物的马帮都要在葛牌歇脚,当地的旅店、熟食店和供骡马休息的场所也逐渐多了起来。许多从鄂豫等地前来的商人便在葛牌老街上建起了门面商号从事商运买卖。为了方便客商行人,老街上铺设了青石板街,从此这里的商贸活动更加兴旺。每逢集会,方圆几百里的人都会赶过来,不仅有当地人,就连柞水、商州等地的人们也会来这里赶集。盛极一时的葛牌镇逐渐成为了周边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联通巴蜀、鄂豫的商贸中转站。

 秦楚文化融合的独特风土民情

走进葛牌古镇,古朴静谧的明清老街两旁,青瓦白墙的古老民居错落有致,雕刻精致的窗棂和状若游龙的飞檐斗拱处处流淌着历经风霜却未被湮没的古风遗韵。走在这条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街上,多元化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令人沉醉。

从元朝至清代,封建王朝的屡次更迭和大规模的移民迁徙,使得当地的人口构成比较复杂,风俗文化更加多样。在葛牌地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仅占很小的一部分,从南方迁来的客家人则占了很大的比重。如今,当地的客家人从表面看来已和本地人没有什么差别,然而在他们内部仍然使用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延续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受到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葛牌地区的风俗也别具特色。比如,葛牌人的饮食习惯和山外面不一样,他们既喜食面,又喜食米,并且喜欢在饭菜中加糖。葛牌地区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花鼓戏,便是由湖北灾民带来的郧阳花鼓戏经过方言整合改造,吸收本土民歌小调,所形成的。而当地老人过世后,子孙所唱的“孝歌”也深受楚文化的影响,与山外不同。老街上的房屋建筑虽已残破不全,但在飞檐斗拱、白墙灰瓦之间,依然向世人展示着葛牌古朴典雅的文化神韵。

耀历史的红色记忆

古老的葛牌不仅是明清时期客家人的聚集地,也是红二十五军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从沙帽沟和梨园沟流下的河水注入采峪河,将葛牌镇分为两部分,坐落于采峪河东岸的老街至今仍保存着“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旧址”,并开辟了“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曾经在此浴血奋战,留下的文公岭战役、九间房战役等红色记忆依然清晰可见。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从鄂豫陕苏区北上长征,一路攻关夺隘,于1935年2月,攻占葛牌,创建了长征途中第一个红色政权——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创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葛牌成为红二十五军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里程碑,翻开了红军长征史新的一页。在这块圣洁的土地上,红军开仓放粮打富济贫,帮助老百姓插秧、种田、担水、扫院,同老百姓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2000年,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在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之上建成开放。800多平方米的纪念馆中,展出的苏维埃政府用过的手摇电话、桐油灯,红军作战用的马鞍、军刺,还有战斗中缴获的敌人步枪,红二十五军战士用过的大刀、手榴弹等400余件实物和资料照片,将红军时期艰苦清贫的物质生活,如火如荼的战斗岁月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一一展现在眼前。现在,这里已经成为陕西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西安市党风廉政教育基地。烽火岁月虽已渐行渐远,而葛牌镇大量的革命遗址、遗迹,让这片红色圣地在和平年代仍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红色旅游引领古镇绽放新姿

漫步于古色古香的葛牌古镇,千年红豆杉枝繁叶茂,矗立挺拔;遮天蔽日的古柳,抬头望不到树尖。葛牌沟溪水清流,山坡上翠绿青葱,一座座白墙灰瓦的民居整洁干净。这里群山环绕,森林覆盖率达到85%,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68000个,盛夏时节气温比西安低13摄氏度,堪称“天然氧吧”。独有的生态景观形成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是盛夏避暑、休闲的福地。

在这灵山秀水中,葛牌镇开启了红色旅游经济的新篇章。为了大力发展葛牌红色文化旅游古镇建设,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让葛牌成为经典的红色旅游胜地及文化、养生、休闲、娱乐综合型旅游名镇。近年来,葛牌镇依托关中第一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事实,精心打造红色旅游文化产业。根据葛牌古镇旅游资源特色、地理位置及功能划分,规划建设“一带、三大板块、四大特色组团”。一带为葛牌采峪河主题文化体验带;三大板块为古镇客家文化感受板块、古镇历史文化感应板块和古镇红色文化延伸板块;四大特色组团为庙台沟候鸟式养老组团、沙帽沟特色村落组团、葛牌沟特色村落组团和粉房沟特色村落组团。

目前,葛牌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已完成投资1.7亿元。其中,投资建设了20套明清风格的四合院,建设了葛牌客家饮食长廊,同时对葛牌老街上的60家临街房进行了立面改造,12户传统民居的改造方案也已上报省市文物部门审批。并对全镇100多家农家乐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具备了一定的接待能力。伴随着葛牌红色旅游的兴起,农家乐在葛牌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逐渐形成葛牌特色。2015年,该镇的年接待游客量达30万人次,旅游收入2500万元。

随着文化旅游名镇的建设,现在葛牌镇大变样了,平坦的柏油路直通大山深处,沿河景观带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古镇人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正描绘着美好的将来。离开古镇时,镇口的古柳在春风中轻舞着枝条,阳光透过嫩绿的叶片在那青石铺就的街道上洒下点点斑驳的光线,昔日繁华虽已逝去,走在新时期经济转型道路上的葛牌镇,在建设发展中再展新颜。

新闻推荐

2016年3—4月 陕西好人榜 助人为乐(6人)

徐光民黎明答建荣李兰英汪全现王应莲徐光民,男,汉族,60岁,蓝田县公安局鹿塬派出所干警,经常照顾孤寡老人、接济困难儿童、帮助乡亲友邻。蓝田县徐河村有一对兄妹,父亲精神智障,丧失劳动能力,母亲离家出走...

蓝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蓝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