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贫困群众的幸福生活 ——蓝田扶贫攻坚纪实
美丽乡村董岭
“美丽的蓝田我的眷恋,美景如画美不胜收,美食美玉美轮美奂。”一曲《美丽的蓝田》描绘了蓝田美景如画,风光无限。
这里是人类始祖的栖息地,这里有中国第一部村规民约——《吕氏乡约》,这里还有声名远播的白鹿原、王维遗址、蓝关古道,这里是汇集美食美玉美汤美景为一体的美丽画卷。然而,蓝田复杂的地形地貌一直在阻碍着山岭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但是,勤劳的蓝田人民从来不缺乏奋斗精神,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变贫困为富裕,让落后变文明。三年扶贫攻坚,帮扶出了瓜果遍地、牛羊满坡、新居林立,更扶出了蓝田人民的自信和勇气。
蓝田县虽处于西安周边,但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使蓝田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面大、贫困人口较多。2012年底,全县有163个行政村属于低收入村,全县贫困人口总数19.3万,占全县农业人口总数的34.7%,有涉及全县401个村的近1.5万户群众仍然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岭地区。
从2012年8月开始,为尽快改变贫苦面貌,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蓝田县在全市率先启动了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相继实施移民搬迁、产业培育等系列扶贫开发政策。按照省市安排部署,提出以贫困村整村推进为抓手,以产业培育为重点,建立“领导扶贫、单位扶贫、企业扶贫、家庭扶贫”等帮扶机制,让贫困群众“不离土不离乡”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省市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蓝田县以扶贫开发统揽工作全局,以移民搬迁为突破口,全面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在全面摸底、掌握县情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蓝田县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等6个指导文件,全县上下全面动员,实施移民搬迁、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及“两联一包”等扶贫措施,到2014年底,累计实现13.6万人脱贫,1.88万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迈过低收入线;三年共对7006户山岭地区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全县财政、行业政策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致富产业,走出了一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产业支撑持续有力的特色扶贫开发之路,为确保到2015年底,如期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行走在蓝田川原山岭之间,特色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里,水泥公路宛若玉带缠绕其间,农家小院幽静雅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这一件件扶贫实事、一桩桩惠民好事、一幅幅脱贫美景、一张张幸福笑脸,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近年来蓝田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给困难农户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住上新房子 心里乐滋滋
走进蓝田县洩湖镇簸箕掌村,一栋栋灰瓦白墙的小洋楼矗立眼前,楼前院落里的空间被一抹抹生机盎然的绿色挤满,淳朴的村民在称赞着党的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仅仅是蓝田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
洩湖镇簸箕掌村一次性搬迁全村300多户村民,全村群众在移民搬迁的同时,开始经历身份市民化、生活社区化和居家现代化的改变,农村人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从贫困走向富裕,搬迁群众心怀感激。簸箕掌村移民李彩霞高兴地说着自家的今昔变化。“前几年居住分散,一家7口人挤在一间土坯房里,地里一年的收成勉强够吃,日子苦得很,只能外出打工。现在搬到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新村社区,和我一样攒下钱买了商铺,还在家门口打工的乡亲们腰包都鼓了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在玉山镇上陈村,贺茶叶一家原先居住的旧房背靠山梁,还是从生产队购买的饲养室,3间土坯房,一住就是30年。实施移民搬迁后,造价近28万的新房,贺大娘家只掏了不到一半,剩下的都通过争取政策资金解决了。不仅是新房,门前的路、家里的水电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和贺大娘一样,上陈村九组的44户群众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如今,搬进新居的贺茶叶和老伴儿专心在家管理核桃园,8亩核桃已有三亩多陆续挂果,预计今年能为这个家庭带来1万多块钱的收益。儿子在西安打工,一家子的收入还算不错。爱看秦腔戏的贺茶叶夫妇,一有空闲就在门口摆上个小音箱,美美地听上几段。
与簸箕掌和上陈村的整村推进不同的是,黑沟村作为蓝田首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目前,社区一期润岭新村已初步成型,151栋小别墅一样的新房既保持了农家小院的通透和独立,又能让群众体验到集中居住的便捷和热闹。社区全部建成后,将集中安置分散在一道山梁,两条深沟中19个自然村落的近500户村民。
厚镇韩坪村党支部书记韩生华,一位当了40多年农村干部的关中汉子,憨憨地一笑,露出岭区人特有的朴实。“人老几辈子了,村上人住的全是胡基墙的土房,谁能想到短短的一两年时间,政府为我们想办法盖了这多好的房子。”韩支书说“这次搬迁,我们共搬迁了123户485人,全部住进了新房,现在生活条件便利了,娃们也可以放心的在外面务工经商挣钱,不用操心家里的事了。”
洩湖镇下付村群众闫来者今年中秋入住新房,他的妻子孙品贤告诉记者,一直没有能力盖新房,是她多年来的一块心病,现在政府帮忙盖起了新房,实现了她的愿望,做梦都没有想到。
从2013年开始,蓝田县全面启动移民搬迁工作,计划用3年的时间,完成全县7006户27733名山岭地区群众的移民搬迁。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已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已有3000多户群众告别危漏的旧房,喜迁新居,并享受到便捷的交通、水、电及其它公共服务。
全县规划布局了109个片区化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引领蓝田县移民搬迁、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管理体制革新的新一道风景!到今年9月份,厚镇韩坪村、玉山镇上陈村、三官庙镇柴家村、小寨镇董岭村等一大批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相继建成,困难群众喜迁新居,搬进了位于平缓地带、设施齐全、生产方便的新家园。
找准致富路 日子有盼头
一群群白色的山羊,徜徉在绿树山岭间;关中黑猪、奶山羊、金山牛成群结队;核桃林下的山地散养鸡,正在津津有味地啄食着林间的虫虫草草……“山上草甸育肥羊,核桃林间鸡成群”,“荒坡变绿海,绿海变金山”这一句句极富画面感的描述,正是蓝田县实施扶贫攻坚的三年里,深化产业培育形成特色产业体系从而引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真实写照。
“果子是有机果,鸡是散养鸡,咱这个方法既致了富,又享了口福!”九间房公王村村民潘锋登打趣地说。潘锋登紧紧抓住县上提供发展基金扶持的机会,承包了1000多亩山坡地种植了核桃林,在市县农技专家的指导下,还发展了林下经济,林中放养的近万只鸡不仅是当下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山地鸡,鸡粪还为林子提供了有机肥。养殖成本的降低和山地鸡的畅销直接让像潘锋登一样的贫困户在这条脱贫致富的创新路上,步子越迈越大,越走越快!
蓝田县自实施“扶贫攻坚计划”这三年来,始终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并结合不同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对200多个低收入村进行全方位扶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建起了农家乐、绿色生态养殖、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体系,贫困村和贫困户增收渠道和脱贫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截至目前,蓝田县已形成无粮村10多个,低收入村村村有产业规划,30个县定贫困重点村产业规模基本形成。洩湖黑沟村、小寨董岭村、三里镇秦家寨村核桃栽植达到了全覆盖,华胥镇上许、阿氏村户户有大杏。
强化技术服务,也是蓝田县在培育产业路上的重中之重。建立县镇村三级农技服务体系,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开展品种推广、技能培训等,将最成熟的实用技术与贫困村相结合,实行农林技术员包镇包村包示范户制度,逐村培养“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让“师傅”留在群众身边。截至目前,根据产业技术布局特点和农民培训需求,蓝田县已在三官庙、厚镇、葛牌等19个镇开展培训百余场次,累计培训群众12000多人。
与此同时,提供发展资金扶持,创新互助担保、贴息贷款、资金直补等融资模式,用活产业扶助基金,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问题。通过扶持贫困村建立产业协会和合作社,采取协会加农户、大户带散户模式,引导群众抱团创市场。推行“股份扶贫”模式,对自主创业能力不足的贫困户,把帮扶资金以股份形式投放到龙头企业或产业大户,贫困户按股分红,并通过务工获取收入。截至目前,蓝田县设立帮扶基金975万元,成立扶贫互助协会45个,每个贫困村都建立了产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例如三官庙镇柴家村的奶山羊合作社、高山生态蔬菜专业合作社,华胥镇蓬腾农业示范园,前卫镇鹿走沟农业示范园等。
勤劳质朴的蓝田人民正在依托着它特有的资源,在产业培育带来的致富路上,走的越来越顺,越来越好!
扶贫结对子 暖了百姓心
“真扶贫,扶真贫。”省市领导始终高度关注蓝田县的扶贫开发工作。省委书记赵正永、市委书记魏民洲和其他省市领导长期关注蓝田扶贫工作。要求采取“两联一包”形式,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式,动员市县单位和机关干部包户扶贫。
自从2012年陕西省启动扶贫开发“两联一包”工作机制以来,市、县两级89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商会活跃在蓝田163个贫困村的田间地头,帮助一个个贫瘠的山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致富路!修路,水泥路通向山沟沟,群众出行方便,农产品也能走得更远;打井建蓄水池,让乡亲们喝上放心水;建房,移民安置小区里一栋栋别墅让搬迁户们喜的合不拢嘴;发展产业,养鸡、养羊、种核桃、开农家乐,贫困户也有了自己的事业!
在辋川镇二仙桥村确定为西安市委宣传部“两联一包”的扶贫点后,部机关三十余名处级干部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对口帮扶。吃水原来是二仙桥村的一个大问题,市委宣传部协调市水务局,为每户村民安装了自来水。村民刘忠贤说:“过去,我们祖祖辈辈都从河边挑水喝,现在,干净的山泉水通到了家门口,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啊!”经开区在蓝田县小寨镇岱峪村调研中发现,村里有得天独厚的种植猪苓的自然优势,而且有30年的种植历史,只是由于种植药材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该村在种植方面只能是零散状态,经开区管委会连续两年向该村投入产业扶持专项资金40万元,帮助其成立猪苓种植合作社。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在实地考察中发现,灞源镇连二坪村付家台子的几户群众开的农家乐因路不好走而生意冷清,十几天时间,一条500多米长6米宽的水泥路就通向了付家台子的所有村民家门口。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市县两级89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商会向蓝田贫困村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扶贫项目。包户干部和包户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外销、贫困群众就业、贫困户子女上学等等各方面,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用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着一个又一个穷山沟的发展。三年来,点点滴滴的相处让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亲近了,许多村民说,帮扶干部不仅送来了钱、米、面、油,还经常打电话问寒问暖。我们这山里人,现在也有“城里亲戚”惦记着,心里真是暖和得很。通过“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对口帮扶的大多数贫困村建立了特色产业体系,帮扶成效明显,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渠道和脱贫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一曲曲致富歌奏响在贫困村的沟沟坎坎,“两联一包”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帮扶效果。
乡村美起来 生活甜起来
今年三月中旬,蓝田县华胥镇迎来了第一批赏杏花的游客,从走近上许村的那一刻起,就有很多游客不断地发出赞叹。绿树环绕,庭院整洁,道路畅通,活动室设施齐备,这样的农村生活已然超过了很多城市人梦想的“归田园居”图景。
“现在收货的车子能直接开到菜地旁,种的菜有多少收多少,价钱也比以前卖得好!”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笑容,语气轻松又满足。而同样是这个地方,在几年前,常有村民捧着烂在地里的杏抱怨说:“杏都熟了一个星期,才卖出去不到一半,运出去的路不好走,等出去果子都不好了”。每个村民都见证着上许村这三年来的巨大变化。为加快农村道路建设,蓝田县抓住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这一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全力加快在建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把农村公路建设成了人民群众的“放心路”、“民心路”、“满意路”,大大改善了乡村交通环境。截至目前,蓝田县累计新修共2200公里通村水泥路,516公里村组水泥道路。
野竹坪村是蓝田县重点建设的美丽乡村之一。从蓝小公路翻山到野竹坪村,四公里的盘山水泥路,尽管弯曲但干净整洁。村上的保洁员曾新会说,他负责从下公路到村口大约六七里长的通村路的保洁,而村里的保洁则由其他保洁员负责。“山清水秀,洁净自然,是俺村进一步发展,吸引游客的法宝,环境卫生,马虎不得呀!”山清水秀、生态环保,已成为蓝田农村建设的新名片。
蓝田县镇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也已全面展开。2014年底已全部解决人口少,地处偏远的卫生空白村群众看病难题。同时12个标准化卫生室、5个基层一级综合医院和5个基层120急救点建设也同步启动。覆盖全县城乡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这三年来,蓝田县改善的不仅仅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环境,村民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眼下正值樱桃保花保果防冻的关键时期,农家书屋可帮咱解决了不少管护疑问。”沙河村村民刘小伟来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学习有关樱桃管护方面的知识。如今,到农家书屋学科技、学文化已在蓝田乡村蔚然成风。
在村里新建的广场上,有些村民在凉亭里聊天,有些村民在使用健身器材锻炼,当然更引人注目的是一些跳健身舞的村民,这些年龄跨度从三十多岁到五六十岁的村民们随着欢快的乐曲跃动,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在很多人印象中的村庄大都就是这样:交通不便,居住环境差,文化生活单调甚至没有。现今的蓝田,道路宽了、村庄干净了,图书室、活动室也都建起来了,居住环境改善了,人们的心情也好了。
“十二五”扶贫攻坚以来,特别是在产业扶贫资金的助推下,蓝田扶贫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覆盖面和带动力明显增强。通过创业培训和提供创业贷款,扶持创业项目2651个,发放创业资金1.8亿元;为156个行政村申请配送了农民体育健身器材,为25个贫困村配送了价值50万元的44400册图书、书柜;为80多户贫困户申报了“计生贫困家庭创业工程”扶持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奶山羊、土鸡养殖和核桃栽植;试点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积极探索贫困地区群众就医新模式。
一串串数字,一个个实例,一处处变化,无不展示出蓝田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效,同时也让人看到贫困镇村的希望之光。如今,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村民脱贫致富能力大幅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
蓝田正借助实施***的强劲东风,坚持不懈地抓好扶贫开发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和移民攻坚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确保到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的蓝田正在告别昔日的贫困,昂首阔步走向富裕文明,蓝田明天更美好!
新闻推荐
11月1日下午,随着最后一片近30吨水泥大梁吊装成功,长86.08米、宽6.5米的西安市蓝田县蓝关街办黄沟村大桥主体正式建成,再过5个多月,这座村民翘首期盼的便民桥将正式通行。2012年夏季,由于人为淘沙和洪...
蓝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蓝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