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民间文化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 ——访西安户邑民间艺术博物馆馆长刘春梅
■记者 樊华 文/图
“我把对乡村的眷恋、对生活的美好期待都融入到打造这间博物馆里。”在一年一度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前夕,西安户邑民间艺术博物馆馆长刘春梅告诉记者,从2011年5月18日至今,户邑民间艺术博物馆开馆已近7年了。
长发、温婉、轻声细语,是记者对刘春梅的第一印象。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柔弱的肩膀,在7年前凭着一腔热爱自觉扛起了发扬户县农民画创新精神和艺术价值的大旗。“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作为户县媳妇,当我第一次看到一幅幅接地气、有底气的户县农民画作时,无论描绘乡村美好生活的,还是表达出的朴素真挚的理想,都让我特别着迷。”刘春梅告诉记者,因为痴迷其中,2011年搭乘西安市创建“博物馆之城”的“东风”,在曲江管委会、市文物主管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她创办的西安户邑民间艺术博物馆正式落户于大唐芙蓉园唐市内。
西安户邑民间艺术博物馆是西安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展示鄠邑区民间艺术的博物馆。馆内以鄠邑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为精髓,通过闻名海内外的农民画及麦秆画、剪纸等艺术形式,反映出鄠邑区及整个关中地区几千年灿烂的文化艺术。馆内展出的著名农民画家雒志俭、李凤兰、张青义等珍藏多年的获奖名作,充分展示出陕西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
“博物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并先后举办了100多场农民画主题展览,参观人数超过40万人次,在户县农民画等民间艺术和海内外游客间搭建起了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喜人的成果背后,刘春梅也坦言,这些年发展中也面临“抱着金碗,没饭吃”的办馆困苦与挣扎。“我们面临的困顿,也是当下非国有(民办)博物馆真实的生存写照。”据介绍,虽然西安市对于一些非国有博物馆采取民办公助模式,政府投入扶持资金,一定程度上解决博物馆的运营困境,但仍有不少非国有博物馆因运营成本压力过大,难以维持。
有人说,博物馆是现代城市的“名片”,是各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是各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竞争,这种竞争还表现在各博物馆工作者思想、观念、能力乃至对时代精神理解的差异上。除了单纯的喜欢之外,创业以来刘春梅也一直在摸索民营博物馆的良性发展之路。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他们希望博物馆能通过可持续发展,让“户县农民画”这块“金字招牌”更闪亮;在“西安年 最中国”、“首届大西安农民节”等活动利好的带动下,吸引更多人关注户县农民画,带动西安本土的民间艺术“火起来”“走出去”。
新闻推荐
首届大西安农民节告诉我们 农民画是大西安对外文化交流的切入点
■通讯员尚田曹祖庆户县农民画源于民间,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剪纸、壁画、年画、刺绣等民间艺术基础上衍变,以朴实的绘画语言,详尽而生动地记录了农村生产劳动的壮观场面、热烈活泼的节庆场景和...
户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