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西安石油大学 党建引领风帆正务实发展远航时

陕西日报 2017-06-20 07:54 大字
旗帜指引方向,旗帜鲜明才能引领发展;道路开启征程,道路正确才能凝聚力量。

自学校召开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厅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精神和陕西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动改革发展,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各院系、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行政工作要求,在抓好政治理论学习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各项工作,取得良好实效。

注重人才引进

人才汇聚效应逐步显现

近年来,西安石油大学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人才汇聚效应逐步显现。主干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都配备了省“百人计划”项目资助的海外学者,引进的海外人才、成长起来的高级专家在教学、科研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各项人才工程项目初见成效。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赵靖舟教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称号;化学化工学院屈撑囤教授获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称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国仙教授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带领21人组成的“石油专用管腐蚀与防护”创新团队成长为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石油工程学院陈军斌教授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机械工程学院窦益华教授获“陕西省师德标兵”称号;理学院傅海威教授入选“陕西省新世纪三五人才工程”人选;人文学院李涛教授获批“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称号。

石油工程学院高层次人才明显聚集,逐步形成了包括国家“外专千人计划”高端人才TayfunBabadagli,“百人计划”学者、陕西省特聘专家周德胜、王寿喜、朱华扬、徐建平、李刚、尹小龙,全国模范教师陈军斌,省先进工作者李琪,国家奖获得者谭成仟等高层次人才组成的高端人才群。近五年来,该高端人才群共主持14项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主持科研项目实到科研经费6200余万元,先后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4项。其中王寿喜教授主持的“天然气长输管道动态模型泄漏检测技术研究(榆济管线)”项目合同经费1650万元,为学校历年来单项合同经费最大的科研项目;李天太教授参与完成的“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参与完成的“延长油区千万吨大油田持续上产稳产勘探开发关键技术”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谭成仟教授参与完成的“油气煤铀同盆共存富集成藏理论技术创新与多种能源矿产协同勘探”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化学化工学院青年优秀人才凸显。“千人计划”学者杨江,归国博士张智平获批陕西省青年百人计划,破格晋升教授,担任学校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拔尖人才陈刚博士2011年以来发表SCI论文25篇,获专利9项,获省部级奖励2项,厅局级奖励4项。该院青年教师入选陕西省青年百人计划人选2人,获拔尖人才称号3人,4名青年教师获“陕西青年科技新星”荣誉称号。近几年,青年英才群体承担纵向课题16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7项,厅局级9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项,地市级2项,省高校科技奖4项;发表SCI论文37篇,EI论文4篇,获专利14项。

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建设成果层出不穷

西安石油大学实施青年英才培育计划,坚持师资质量、数量共发展,稳步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中专任教师近1200人,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800余人,有21个陕西省“教学团队”,全国和陕西省优秀教师、教学名师14人。同时,学校不断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推进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57个本科专业中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陕西省特色专业、5个陕西省名牌专业,有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专业获批陕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5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不断推进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课程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现有19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15门省级改造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抓手,大力实施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和教改项目建设,累计省级项目达到40余项、国家级项目达到10余项。近年来,西安石油大学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获批15个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陕西省特色专业。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教学团队2个、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教改项目3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以及省部级教材奖3项。学院教师参加完成的“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建成陕西省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成陕西省优势学科。获得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5部,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综合专业改革项目1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实验示范中心1个。

电子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并获批国家级和陕西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教学团队3个。已建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子项目1项。建设陕西省测井与钻井仪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与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经济管理学院油气资源评价与管理获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油气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获批首批省人文社科基地;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获批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专业”;会计学专业获批陕西省特色专业;获批陕西省改造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和招生教学改革实验区各1个;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指定财务培训基地。

鼓励科技创新

科技成果质量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学校投入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支持教师开展纵向课题研究,教师科研积极性大幅提高,年均申报纵向课题数量500余项,较“十一五”期间翻了一番。近5年来,学校共主持和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98项,主持了教育部科研项目和陕西省重大科技统筹重大创新工程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56项、石油石化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1100多项,科研项目到款经费总计达7.789亿元。

学校参与完成的“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油气煤铀同盆共存富集成藏理论技术创新与多种能源矿产协同勘探”“延长油区千万吨大油田持续上产稳产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等3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学校主持和参与完成的“油气田作业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平台建设及应用”等7项成果获教育部和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另有40余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二、三等奖。近5年来共申请发明专利420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9项;出版学术著作130余部;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近1500篇。

化学化工学院屈撑囤教授、王新强教授、宋绍富教授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田含油污水回用处理技术工程用”获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屈撑囤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气田污水综合处理与防腐阻垢技术”获200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张群正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君-使对药’有效成分群辩识技术研究”获得2015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王满学教授级高工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15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青年博士群体的科研水平明显提升。近几年,40岁以下的青年人才申请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190项,占全校的49%;获得立项资助35项,占全校的59%;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SCI、EI、SSCI、新华文摘收录、人大报刊资料复印)122篇,占全校同期同质量论文数量的29.9%。拔尖人才、骨干教师完成国家级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24项,获省部级奖励2项。理学院数学博士折延宏,目前承担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材料学科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宋海洋,获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人选,陕西省科技新星称号,来校仅4个月发表SCI论文4篇,组建的“先进材料计算与设计”团队获校级青年科研创新团队;机械学科引进的德国博士崔璐,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青年教师左玲,在2012年全省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获得“陕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

增进交流合作

学生培养模式推陈出新

合作交流的方式就是“走出去,请进来”,这使得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丰富多样。一方面,各院系积极探索第二课堂教学,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大赛: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在历届挑战杯、数学建模、高等数学级英语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00余项。电子工程学院学生近三年来,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36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21项。体育系群体竞赛成绩优异,足球、篮球、排球项目多次获得省级冠军,健身健美培养出的选手获得全国冠军并赴美国参赛。另一方面,各院系不断拓展教学实践领域:音乐系深入基层,与中石油川庆钻探长庆井下公司达成暑期“走基层,送清凉”文艺演出合作协议并建立了实习基地,于2015、2016年的7月,横跨陕甘宁蒙四省,进行2次为期10天、行程达3000公里的慰问演出,实现音乐从课堂走向基层,从自我欣赏走向大众共享。人文学院与户县法院、临潼广电局、西安城墙景区管委会共建社会实践教学基地;自2015年起将设计系学生毕业作品展设在校外,首场在西安力邦艺术港成功举办的毕业生作品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及社会效应。外国语学院先后与俄罗斯、韩国、泰国等6所大学签署了本科生交换协议,平均每年有80名左右本科生出国学习。

国际教育学院创建了“3352”留学生教育培养新模式。确立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三要素”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插班及单独编班4年、2+2、2+1+1的“三类别”培养学制结构;构建学科基础、中国文化、国际化、专业方向、实践教学组成的“五模块”课程结构;搭建招生和就业“两平台”支撑系统;创建了“3352”为架构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主持和完成留学生教育教学研究项目8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是在陕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唯一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奖励的院校。

同时,合作发展处与社会企业联络,为学校与企业和地方政府签署合作协议,达到多方共赢。学校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署了共建西安石油大学合作协议书,与学校紧密联系,先后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核工业203研究所等陕西地方企业和研究所签署框架合作协议书;与宏华集团、安东石油集团、陕西庆华石油建设公司等民营企业签署了相关具体项目合作协议书。

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和组织开展了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厅、中石油集团以及各石油石化企业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先后获批“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西安石油大学基地”“陕西教育干部培训西安石油大学基地”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培训西安基地”。

大事须做于细,伟业必成于实。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肩负历史使命,把握机遇挑战,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办学条件建设为保障,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加快“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创建步伐,推动落实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新闻推荐

西安召开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

6月1日,西安市三夏暨秸秆综合利用作业现场会在户县庞光镇新阳坡村举行。现场会展示了近几年全市机械化收获、播种和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新机具十多台套,演示了小麦联合收割、秸秆粉碎还田、秸秆捡拾...

户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