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千年遗产活在当下 生生不息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艰辛路

西安晚报 2017-06-08 04:14 大字
小学生表演西安鼓乐记者 尚洪涛 摄大学生参观非遗剪纸展记者 尚洪涛 摄非遗传人为蓝田群众表演西安鼓乐记者 尚洪涛 摄非遗传人在高校表演红拳记者 尚洪涛 摄非遗项目受到农村群众欢迎记者 尚洪涛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上升至国家层面的重点保护项目,从今年起进入第12个年头。2017年6月10日,我国将迎来第12个“文化遗产日”。而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艰辛之路,也历经了整整11年之久。众所周知,在信息化高速发展时代,将绵延千百年的濒危文化遗产“活化石”,活态传承下去是比较困难的。我们要时常直面非遗传承所处的尴尬境地:人们保护传统文化意识的薄弱与冷漠、非遗本身生存环境的种种严酷。11年中,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经过无数次考验,在困境中突出重围,将一批批老物件、老艺人、濒危老手艺抢救性保护了下来,非遗工作者们进校园、进社区、走乡串户……洒下了太多勤劳的汗水,才换来了今天的成绩。

走乡串户调查普及非遗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一座城市的活态民间历史,记录着一座城市千百年来民间生活的精神文化气质,并延续至今而不衰绝,若非依靠坚守的信念,诸多非遗手艺绝活将随时面临人走艺亡的濒危之境。

无论酷暑炎夏、无论冰天雪地,在乡间地头、在土坯房中、在窑洞、在学校操场、在教学楼内、在广场、在街道、在公园……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成的“非遗保护小分队”只有不到10人,要面对着分散在全市各个角落及偏远山区的一百多个亟待保护的项目,人手少、经费少、事务多,大家大多只能身兼数职。就是这样一支非遗保护的专业队伍,带着非遗传承人及民间艺术家们,常年奔波在西安的各个角落,用现场表演加宣传法规的形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理念,历经11年逐渐深入千家万户。

例如,去年举行的“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年成果集中展”就是西安一次全面的非遗知识和保护工作的普及、推广活动。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广场上,跑旱船、耍花枪、剪纸、微缩社火、皮影雕刻……尽管天气炎热、烈日当头,但全副武装、装扮一新的民间艺术家们表演得格外卖力,人人争先恐后地拿出看家绝活,见人便夸自家手艺的奇特之处与悠久历史。动态的舞台表演热火朝天,时而艳丽的旱船来回穿梭、时而刀光剑影流转,让观众们看得过瘾。静态展区也毫不含糊,微缩社火像一台台生动传神的古典戏曲故事,将那些日渐湮没的古老传统娓娓道来。胖乎乎的大葫芦则被烙铁绘成了各色模样,山水画、人物画赋予了葫芦鲜活的艺术特色,让憨态可掬的葫芦更具人文气息……观众们看得新鲜又过瘾,也从中了解到许多非遗的常识及法律法规,了解到国家对非遗项目的扶持及保护政策。这如同一场及时雨,在城市市民中直观、形象地普及了一次“非遗”知识。

11年间,西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除了日常的项目调查、申报、评选传承人、建传习所、发放补助金等工作之外,类似“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年成果集中展”这样的活动,每年都要在西安的各个角落里举办许多次。工作人员常年放弃休息时间,走乡串户,到田间地头或是社区、校园,一面宣传《非遗法》,一面调查项目濒危情况,一面举办展演活动,时常连节假日也无法跟家人团聚,正是这一批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才让非遗的概念渐渐在西安市民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每年,非遗走基层进万家、非遗保护老区行、春雨工程边疆行三大走基层活动,都会定期开展5次到6次,全年受众群体可达数十万人次。这11年来,非遗走基层活动已经举办超过百场,足迹甚至到达西宁、银川等地,受众人数可达数百万。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升荣告诉记者:“每次非遗宣传的活动展演项目,我们都会根据人群不同的年龄喜好等特点邀请不同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先后邀请过关中泥塑、剪纸、风筝制作技艺、结绳香囊制作、打草鞋等关中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在现场展演,同时民间艺术家们还与群众进行热情互动,教观众动手制作亲身体验,使每位观众都能近距离了解西安现存的民间技艺,究竟有哪些特色,需要掌握哪些技巧。”

将非遗种子根植到下一代心中

时代流转变迁,农耕文明在信息工业化时代仅剩些许影子,机械化生产代替了手工制作,手工技艺在现代城乡生活中渐行渐远,甚至淡出人们视线,下一代早已遗忘了那些传统手工艺,也根本无从知晓那些技艺背后所承载的生活信息与文化内涵。

非遗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一直与人们的生命、生活、思维、习惯、风俗等融为一体。如今,外在环境变化了,它们自然会随时停滞、变异或消亡。比如在西安市举办的非遗大赛中,11岁的女孩只知自己编织的是“风铃”而不知其用途是蝈蝈笼子。还有许多小学生只知剪纸花样繁多,却并不知剪纸过去可以贴在炕头、窗户、门楣上,更不知每个纹样图案背后深刻的寓意……这些都是非遗教育层面中的缺憾。如何激活这些非遗项目的活力?最关键的是,让下一代重拾对这些传统手工技艺的认识,鼓励他们从小就建立起非遗保护的意识。

为了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2008年起,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特聘了一大批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常年授课,让孩子们从一开始就将民间文化烙印在心中。在西安市自宏中学,结绳香囊艺人汪卫东、剪纸艺人雷俊、民间竹扎艺人经金山、秦腔脸谱艺人陈耀武都成为学校的特聘教师,专程给孩子们教授传统手工艺课程;而在西安市聋哑学校,樊晓梅的剪纸、张宝兰的棉絮画制作技艺、蔡青柱的蔡氏核雕技艺也受到了学校师生的欢迎。紧接着,蓝田葛牌镇九年制学校、灞桥儿童村关爱特殊群体的中小学等,纷纷在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帮助下,建立了传统文化基地。

除了中小学,非遗传承活动也开始逐渐走进大学校园。从2010年起,“非遗保护进校园”先后走进了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财经学院、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樊晓梅的剪纸艺术课程除了在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备受关注之外,甚至还开设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受到当地年轻人的喜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非遗知识普及的收效在孩子们中是润物细无声的——在几次非遗传统技艺大赛中,近三分之一获奖者都是11岁到17岁的青少年。王升荣告诉记者,非遗保护校园行的活动特意安排这些特聘艺术家以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到大学校园中,将他们的非遗绝活展演给学生,就是希望唤起一代莘莘学子非遗保护意识,待他们学成之后,能投身到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列中,让非遗传承保护后继有人。

西安非遗博物馆吸引百万观众

用有形实物展示无形文化,开展活态展示展演互动和传习活动,是西北地区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宗旨。

2016年,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正式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落成。这家博物馆前身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陈列厅,从2006年起一直免费向公众开放,历经10年逐步发展到今日规模。

目前,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厅总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展品汇集了西安市1000多位民间艺人提供的20000多件非遗相关作品、工具、实物以及图文资料等,正式收藏的藏品82(套)1000多件,全年免费接待观众量25000人次,总计前来参观的全国观众达到百万人次。位于西安市群众艺术馆9楼的第一陈列厅展出的是西安市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作的图文及实物;8楼的第二陈列厅主要展示西安市省级非遗项目代表作图文及实物;7楼的第三陈列厅主要展示西安市市级非遗项目代表作图文及实物,以及农耕时代各种即将消失的工具和实物。

西安非遗博物馆的建立,不仅向全国观众展示着曾经在西安这片土地上存在过的,那些行将消失的老手艺。这座博物馆,更是11年来西安市非遗挖掘保护工作成果的展示,同时也为全国非遗同行提供了绝佳的交流平台。这座博物馆还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非遗保护先进集体”称号。

作为一个动态的展馆,这里既是民间艺术家、传承人荟萃交流之地,也是西安市针对未成年人点燃非遗教育的火种、开展非遗教育实践的示范性基地。这里,还是民间艺人活态传承基地,是陕西省文化厅、教育厅命名的首批中小学生社会教育基地。

可以说,西安市非遗博物馆填补了西安博物馆行业的空白,也是一个新的领域,新的课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000名“草根”志愿者活跃在西安,充当非遗博物馆的志愿者,他们中有洋学者、民间艺人、民俗专家、工人、农民、教师。甚至在一些古村落里,很多村民都乐意充当非遗志愿者,第一时间把一些有趣的信息反馈回来。这些从不收取报酬的“草根”志愿者,几乎就是西安市非遗博物馆的信息员和联络员。

11年磨砺形成完整非遗保护体系

11年时间,西安非遗保护工作从无到有,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渐渐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目前已经在西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非遗保护工作体系。

截至目前,西安市共普查到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等十大类1200多条非遗线索,整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档案175件,收集非遗代表性实物万余件。目前,西安市拥有1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81项省级非遗项目,192项市级非遗项目。此外,拥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0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3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

另外,还建成了包括户县龙窝酒、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户县社火、周至渭旗锣鼓、周至剪纸、周至曲子、户县关中事酒在内的7间传习所。这些传习所均有传习活动、有场地,而且传承人带出徒弟,符合国家《非遗法》传承政策。传习所有了,那些文化遗产才能保存下来,在当地形成影响,让当地百姓从不懂到喜欢再到传承。王升荣表示:“非遗保护,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如果人人能提高保护意识,改善传承条件,扩大继承范围,形成人人参与,自愿传承的一个保护局面,也就真正实现了我们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尽管11年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未来依然任重而道远,每一位非遗保护工作者依然需要负重前行。在王升荣看来:“非遗博物馆动态化的陈列展示还需要我们的思考和探索,展示传统手工技艺、戏曲、民间传说、民俗的方式应当各有特点,各不相同,我们需要更多好的点子。我们还长期缺乏博物馆建设的专业人才,尚无能力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此外,虽然非遗工作者帮助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做了大量的产业化服务工作,但是,关于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直没有进行过关于文化产品的研发和经营,没有文化产品目录、图录,许多有望进行产业化的项目,一直难以走出乡村、走出西安,走上自给自足的产业化发展之路。记者职茵

新闻推荐

杨鑫到户县调研 暗访脱贫攻坚工作

本报讯(记者宋洁见习记者康乔娜)近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杨鑫深入户县景区管理局沙窝村蹲点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此前,杨鑫还采取不打招呼的方式,先后4次对户县玉蝉镇和景区管理局部分村脱贫攻坚...

户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