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母亲,我心中的佛

陕西日报 2016-04-15 19:19 大字

刘文平

今年是母亲八十大寿,除了给老人家尽孝之外,我还有很多话想对母亲说。如果当面对老人家说,又感觉太假,老人家也不愿听,也听不懂,还是用笔写出来好。

我的母亲一生很平凡,像北方大多数农村老太太一样,既豁达大方,也有强烈的小农意识,一生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我的母亲也很伟大,能在极其艰苦的岁月,含辛茹苦,把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养大。我的母亲没上过学,不识字,也没有文化,但从我记事起至今,她从未和人红脸吵过架,也没和别人发生过纠纷。

母亲属鼠,1936年生于户县。外公比较精明,日子精打细算,开过油坊、染坊,家里还雇过几个帮工。在那个年代,日子还算小康。上世纪50年代初,我母亲嫁给了长自己七岁的父亲,从此有了我们一家,也有了我。

我们这个家族很大,我有四个舅舅,四个姨母,一个伯父,还有三爸、四爸,两个姑姑。我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很长寿,我妈对他们也是最孝顺的,妯娌邻里也常夸她。小时候,每到腊八节,我妈从初七晚上一直要忙到第二天中午。初八早上五六点钟,便把我们兄妹叫起来,给东家端一碗,西家端一碗,锅里就是全村的味道。碗里黄豆、花生、哨子、豆腐、土豆、蒜苗、香菜、鸡蛋等应有尽有。那个味道我到现在都难以忘怀。我现在回老家去,村里人都还在说我妈做的饭好吃。我妈其实不懂大道理,但我现在明白了,她是在用实际行动和谐着邻里关系。

过去谁家的鸡把蛋下在我家的院子,我妈要给人送回去。又一次,隔壁的狗把我妈养的小鸡吃了几只,我看见我妈掉眼泪了,她说以后把门关好,把鸡圈上就过去了。小时候,到农村讨饭的乞丐很多,至今我还记得两个人的名字,兵运和麦娃,那时我家很穷,但有讨饭的到门口,说:“姨,打发点”,我妈也会毫不犹豫地给上半块包谷面馍(我们叫黄黄馍,因为是用黄包谷面做的,颜色有点黄),或者抓一把粮食给他们,有时,我劝我妈别给,我妈说要积德行善,将来才不要饭。

父亲小时候上过私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会木匠、瓦工活,在农村算个能人。父亲很能干,也能吃苦,当然有本事的人脾气也大。那个时候,我调皮,经常被父亲打,而我一看见他要打我,我就开始跑,直到今天我还保留着爱跑步的习惯,可能从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在我印象里,母亲的做饭手艺特别好,软面、饺子、包子、菜盒子、豆馍、菜馍、搅团等等都特别好吃,那个年代没啥吃的,我妈总能粗粮细做,变着花样哄我们的肚子。母亲把搅团和包谷糁的锅巴,滴两滴油,撒点盐,烧一把火,然后铲到碗里,好吃得不得了,直到现在都还想,觉得那是一生吃过的最好的东西了。

小时候,我家娃多,费鞋费布,我又淘气,爱玩好动,经常衣衫褴褛,屁股经常露在外边,冬天的棉衣像开了朵朵白花。夏天一张凉席,一块砖头和父亲听大人谝闲传,冬天炕烧得很热,光屁股睡在上面,前半夜烫得受不了,后半夜冻醒,我妈说这叫皮焦里生。第二天早上起床,她都要把我屁股上扎的扦子拨出来,经常说:“给我礼娃要做个铁裤。我礼娃啥时候才有出息,啥时候才能吃饱饭,啥时候有个媳妇?”

后来我参军入伍,临走时,我妈让我大姐给我做了十几双鞋垫,把亲戚送我凑的二十五块钱塞到我手里,说:“礼娃,咱屋就你一个当兵去了,听话,好好干,别耍钱,别惹事,啥时能穿‘四个口袋\’和皮鞋回来,你媳妇也就不愁了,妈脸上也就有光了。”在我妈的期盼下,我入了党,立了功,当了班长,转了志愿兵,又顺顺当当娶了媳妇。要不说我妈是我心中的佛,一路保佑着我呢。

我妈来西安和我生活了六年了。在家里,我继承了我父亲的性格,喜欢发火甚至打孩子,我妈总是护着,所以现在家里我妈最受人爱,我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人。逢年过节,都是来看她老人家的,好吃好喝的都送给了她。

我出生在我们这个家庭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有一个能干的父亲,虽然经常打我。有一个慈祥可爱的母亲,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他们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虽然没有创造什么财富,但却是身体力行教会了我怎么做人,使我毕生受益。我从我妻子及兄弟姐妹身上看到了父母亲的影子,从下一辈身上看到了我们的希望。“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父母永远是子女的老师,而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佛。

父母是伟大的,在平凡之中养育了我们,把我从不懂事的农村娃培养成人。而我们是渺小的,至今不懂怎样报答父母的恩情,唯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情洒人间,德厚大地,替母广种福田,修得圆满。

新闻推荐

户县检察院查办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3件7人

本报讯(记者吕贵民通讯员马琴)今年以来,户县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惩治和预防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中的重要作用,集中开展为期两年的惩治和预防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工作专项活动,不断拓宽线索来源...

户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