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机手杨华麦收劳作的一天

咸阳日报 2014-06-17 23:14 大字

农机手杨华更换部分护刃器。

本报记者 宋超

又是“三夏”麦收时节,广阔无垠的田野里,源源不断的麦浪迎着太阳闪烁着金光,一辆辆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驾驶收割机的农机手们风餐露宿,甚至夜以继日,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6月15日,记者来到秦都区马庄镇贾村,体验农机手的劳作生活,感受麦收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

麦收现场一派喜人丰收景象

下午2时30分,农机手杨华对联合收割机进行仔细检查和维护,更换完部分护刃器后,迅速爬上两米多高的小铁梯,坐在收割机驾驶室,熟练地发动着机器,踩油门、换挡、转动方向盘……开始了自己的麦收工作。

记者注意到,麦收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收割机轰隆隆开过,麦穗和秸秆一起被卷入机器里,粉碎后的秸秆从收割机后面被高高扬起,飘落在麦田里,皮卡车则在一旁等待着将脱好皮的小麦载走,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在农机手杨华的指引下,记者小心翼翼地爬上两米多高的小铁梯,坐在了收割机副驾驶的位置上,驾驶室温度很高,坐进去就像进了蒸笼,直冒汗。记者注意到,杨华用湿毛巾擦着满脸的灰尘,只有眼珠和牙齿是白的。轰隆隆、轰隆隆……随着杨华按下启动按钮,转动钥匙,收割机缓慢行驶,眼前成片的小麦被齐根割断,马达声、粉碎声、脱粒声夹杂在一起,被粉碎的麦草,掺杂着灰土,很快充满了驾驶室。

“这是刹车,那是油门,这些全是操作手柄,这个是管调拨合轮的,早晨凉快露水重,麦子潮湿,调不好拨合轮就容易漏麦粒……”没等记者开口,杨华便热情地传授起了驾驶要领,并亲身示范起来。“开收割机,一定要注意速度要适中,太慢了耽误时间,太快了容易漏麦粒。”杨华上身前倾,小心翼翼地看着收割机前的麦子。“杨师傅,一直低着头多累啊!”“低头是必须的,这样才能看清割得是否干净,及时调拨合轮进行调整。”此时,收割机已经驶出百余米。

联合收割机干净省力增收快

抬眼前望,一望无际的麦田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在微风的吹拂下,成熟的麦田似金狮起舞,一波推动一波,随着收割机穿过,麦浪顷刻消失,吐出黄灿灿、沉甸甸的麦粒。“怎么这么大一片?”记者好奇地问道。“这十多亩两户人家的地,不到半天就能完成。”他说,联合收割机最大的优势就是省力省时,以前靠人工收小麦,收割、捆扎、运输、晒干、轧场、扬场、入仓,需要忙半个多月,现在用联合收割机,七八亩小麦收割只需要2个小时,要是赶上阴天下雨,收下的小麦直接运到烘干间,几个小时就烘干了,连晾晒都不需要,使用联合收割机还能减少小麦损失,实现增收,过去用镰刀或老式收割机收割,麦穗、麦粒不少往地里掉,每到麦收,常有小姑娘、小伙子专门到地里捡麦穗,现在根本不用考虑这个问题,联合收割机一趟开过去,所有的麦粒就都入了仓,仅一亩地就能增收一成。

杨华告诉记者,联合收割机割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干净,以前小麦收割后,麦秸秆要烧掉,麦穗要依靠机动车碾轧后,起风扬场,脏乱且污染环境。现在,整颗小麦被割断粉碎后,直接通过鼓风机把麦糠、麦秸秆还田,干干净净的麦粒就入仓了。

累点忙点无所谓 颗粒归仓是关键

聊天中,记者得知,杨华是西安户县人,隶属于户县秦川农机合作社,开收割机有6年了,当时花十几万元购置了联合收割机,每到农忙时节,就四处开着给乡亲们干活,这次是在省级农机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奔赴夏粮主产区进行跨区作业,作为老农机手,他第一个带着机器从西安来到咸阳,还负责技术指导和管理。

“三麦不如一秋长,一秋不如三麦忙,这麦收的关键就是抢时间,有了联合收割机,收麦效率大幅提升,对农户来说是省了大力气,可咱农机手却是忙得脚不沾地。”杨华对记者说,这几天他每天早晨五点就起床,有时夜间还要加班,一天忙下来,累得腰酸背疼。“好在忙也就是这几天,看着这一大片丰收的小麦,累点忙点也无所谓。”(B)(13)

新闻推荐

弱女子王雁丽 挺身而出抓盗贼

本报记者马沅聪见到王雁丽时,你怎么也不会将这个书生气十足的“80后”女孩和那个在公交车上怒吼女贼、不顾危险勇擒女贼的“女汉子”联系在一起。也正是有了王雁丽当时不顾一切的一声怒吼,和一把抓...

户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