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清银河,横天流不息”

西安日报 2019-10-17 05:13 大字

渭河夜色交口抽渭工程

本系列报道已报道的七条河流,一条条在历史上都为西安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渭河作为长安八水的干流,其巨大声誉的取得,不仅仅靠汇总长安八水其他七条河流的功绩,其干流及长安八水之外的其他渭河支流对西安发展的贡献亦非常耀眼。

“乌鸦飞起来把天都遮咧”

渭河干流虽然汇集了包括长安八水其他七水在内的两侧众多河流的水,水量大,河道宽,但依然像其他支流一样,是一个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两岸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聚居。考古人员在高陵区耿镇街道马南村南、高陵区泾渭街道梁村东南等渭河北岸二级台地和周至县城北二曲镇镇丰村渭河南岸台地等等之处发现众多仰韶时期文化遗址,出土有鬲、罐、钵、瓶、杯、纺轮、球等陶器,斧、刀、球等石器。

马南村78岁的纪文乾老人带领记者观看了马南遗址灰坑。他告诉记者,这个遗址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也有2公里,灰坑很多。过去村民劳动时,经常挖出陶片。

临潼区油槐街道白家村南渭河北岸台地的白家遗址为七八千年前新石器老官台文化遗址,比半坡遗址还要早。村民白姜峰说,渭河以前发大水,曾冲出陶片等文物。当地群众盖房、栽树也挖出过陶片、石器等。

在渭河边聊天的临潼区北田街道西渭阳村85岁樊学信、81岁吴祥生等老人告诉记者,渭河两岸气候好,湿润,长寿人多。他们村上90岁的就有多人。过去渭河里的鱼、两岸青蛙多得很。他们村周围曾有一大片榆树林,栖息在里边的乌鸦很多,飞起来把天都遮咧。

“曾修水泥船抽渭河水浇地”

不仅渭河支流自古被用来灌溉农田,渭河干流用于灌溉两岸农田的历史也悠久。早在汉武帝时期,就修建了成国渠,从今眉县引水东流,至灞河入渭口对面汇入渭河,后经过多代扩建、修复,并加上引入渭河支流水源,至唐代时可灌溉今高陵、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及以西农田2万余顷,“俗号曰渭白渠,言其利与郑白渠不相上下。”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还修建有引渭灌溉农田的灵轵渠,只是如今其位置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渭河南侧周至、户县一带,一说在渭河北侧。

在水利专家李仪祉倡导下,1935年修建渭惠渠,自眉县引渭水,1937年第二期工程完成,共可灌溉今西咸新区及以西农田60万亩。

1959年建成渭惠渠高原抽水灌溉工程,灌溉泾阳、高陵等地黄土台原及三级阶地农田96万亩。

为充分利用渭河水灌溉农田,1958年开始在渭河宝鸡峡筑坝设闸,1971年建成宝鸡峡灌区,1975年与渭惠渠灌区合并而成陕西最大灌区,经过调整,至1990年,全灌区总有效灌溉面积293.51万亩。上世纪70年代建成陕西最大电力抽水灌溉工程交口抽渭工程,从临潼区交口街道西楼子村抽渭河水,灌溉临潼、阎良等等6县区农田119.73万亩。

除了这些大型水利工程,历史上还有数不胜数的小型引渭水利工程。西渭阳村樊学信、吴祥生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村曾修水泥船,装上水泵,抽渭河水浇地。

高陵区张卜街道韩家村夹滩自然村68岁简伟义介绍,他们这里因为靠近渭河,浇地方便,小麦亩产差不多就是个600公斤,玉米七八百公斤。

“地下水位高,水量充沛”

渭河之水除了用于农田灌溉,也是西安市城乡重要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水源地。

耿镇街道上马渡村63岁党铁回忆,他少年时,就到渭河给家里担水。

正是因为渭河水资源丰富,秦孝公将秦都城移到了渭河北岸,建咸阳城。秦始皇吞并六国后,咸阳人口剧增到80余万,在渭河边打70多眼三四米深的浅井,敷设管、渠取水。秦始皇在渭河南岸修建阿房宫。唐朝诗人杜牧作《阿房宫赋》云:“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有人称,其中一川是渭川。也就是说,渭河的水被引入宫中。

刘邦将汉朝京都长安城也定在了渭河畔,就在阿房宫东侧渭河南岸。

由于渭河水上百万年下渗的积累,渭河畔地下水丰富。鄠邑区渭丰镇元村樊义廷说,他们村渭河边的地,地下水位高,水量充沛,原先1米多就有水,现在虽然有所下降,但3米多就能见水。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为解决西安城区用水,西安市于草滩农场以北渭河南岸建渭河水源地,钻井25眼,日取水10万立方米。上世纪80年代,又在沣河入渭口东侧渭河南岸漫滩地带建西北郊水源地,共钻深井46眼,日取水15万立方米。

随着改革开放,西安经济迅猛发展,需水量大增,上世纪80年代启动了引用渭河众支流的黑河引水工程,1994年田峪径流引入市区,1995年黑河径流引入市区,1996年石头河开始向西安供水。2001年黑河金盆水库大坝完工。此时,西安城市供水能力达到每日172万立方米。

“红蓼白萍景物悠”

“波澹滟兮棹夤缘”“岸柳动兮渚花落”。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泛渭赋》中对渭河景物的描述。

渭河的景色气象万千,丰富多彩,气势磅礴。外埠不提,仅说西安境内,两岸平原开阔,南有秦岭,北有高原,流水蜿蜒,自古迷人。

灞桥区新筑街道上双寨村有处古城址,因城址形似龟背,俗称“龟背梅花紫禁城”。上双寨村朱彩贤等村民告诉记者,上双寨村就在龟背上,龟头在村西边,龟的四个爪在周围。传说周幽王为博王后褒姒欢心,携褒姒北行游玩。当走到渭河边今上双寨村时,褒姒为渭河景色所动,喜上眉梢,周幽王见状,立即下令在此处为褒姒建宫殿。

根据《史记》,秦始皇在美丽的渭河南岸建上林苑。

渭河南岸鄠邑区大王街道有座叫龙台坊的村庄,相传西汉时期,渭水至此汇集成湖,水波浩渺,湖中有台,谓之龙台。文人墨客、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喜欢到此游览。司马相如《上林赋》就提到“登龙台”。

唐时期的皇家禁苑,也选在灞河西、汉长安城东的渭河南岸。

明朝时期归纳的咸阳八景之一“鱼台晚钓”,位于今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钓台街道钓鱼台村西侧渭河南畔,传说为姜子牙钓鱼之处。古人描述此处:水平绿绿,岸草青青,鸥鹭无心,天水一色。明万历年间咸阳知县李采繁诗云:“一蓑烟雨渭滨秋,红蓼白萍景物悠。”

“鱼鳖欢声,万物众伙”

渭水在历史上亦用来滋润人造景观。

根据《元和郡县图志》等史籍,秦始皇引渭水,在今秦汉新城正阳街道正阳中学之南渭河北岸建兰池陂。兰池陂“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筑为蓬莱山,刻石为鯨鱼,长二百丈。置兰池宫。”唐武德七年,李世民到北方抵御突厥,唐高祖李渊于兰池宫为儿子饯行。

汉武帝将秦始皇的上林苑扩大到渭河北岸,用成国渠水浇灌上林苑北岸的植物,并先后开灵轵渠和蒙茏渠,引黑河水和渭河水,向渭河南岸上林苑供水。据宋《汉书》《三辅黄图》等载:上林苑周袤三百里,其中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苑中养百兽。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3000余,种植其中。苑中还有天泉池、龙池、鱼池等17池。司马相如作《上林赋》,向世人展示了上林苑的丰美:“鱼鳖欢声,万物众伙”,“鸿鹄鹔鸨”,“群浮乎其上,泛淫泛滥,随风澹淡,与波摇荡,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日出东沼,入乎西陂”,“醴泉涌于清室,通川过于中庭。”

“连枝花样绣罗襦”

在渭河水系的浇灌之下,渭河两岸农副业全面发展。

由于盛产粮食,西安市渭河两岸的养鸡业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大力发展,尤其是高陵县笼养鸡,名扬全国,销往深圳等地。

石榴自2000多年前从中亚引入西安市后,以个大、色艳、味美、汁多、营养丰富等深受人们喜爱,临潼石榴更是享誉海内外,远销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国,外贸部门曾经每年收购多达15万公斤。谈到临潼特产,自然不能少了“火晶柿子”,其因秋季成熟之时,挂满果实的树,犹如火焰一般而得名。1985年,临潼区火晶柿子栽植3700多亩。

西安市蚕桑业历史悠久,西周时期已兴旺,同时缫丝、织帛、刺绣业也非常昌盛,至唐朝达到鼎盛。李白有诗句:“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绣妇叹》一诗咏道:“连枝花样绣罗襦”。刺绣业在西安市的保留,数周至最好。周至刺绣最为昌盛时期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1991年全县刺绣收入5996万元,绣工5.98万人。其中哑柏镇刺绣市场年交易额9900万元,总产值2.65亿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71%,成为我国西北最大的绣品集散地。

西安市渭河两岸还有猕猴桃、葡萄等众多特产。

“渭河变化真大”

2003年春节前夕,为呼吁社会保护母亲河,西安大学生绿色营举行给母亲河拜年活动,徒步走访渭河,记者随队采访。那时渭河两岸大堤为土筑,坎坷难行,河水污染如墨,臭气熏天,到处是捞沙石的船,将河道挖得破烂不堪。然而今年记者再次前往采访,渭河面貌一新,沙石场不见了,水清了,两岸大堤成了宽敞的大道,不仅有车道,还有步行道、非机动车辆道,绿树成荫。来到渭河畔,好似进入公园,而泾渭湿地观光园等一个个湿地公园更为漂亮。渭河成为长安八水治理的标杆。记者在西安境内的渭河两岸骑自行车转了一圈,清风拂面,满目秀色,心旷神怡。许多市民开车或骑车在渭河畔惬意地游玩。

上马渡村党铁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以前,渭河水还没有受多大污染,他们村人还在渭河打鱼。往后造纸、化工厂的污水往渭河排放,水浑得简直不行,尤其是2000年前后,渭河气味难闻得很,鱼虾都消失咧。当地群众痛心地说,好好个河,咋就成这咧么。这也引起由县到市到省政府的重视,中央也发话咧,国家治理得很快,到2011年就恢复好咧。现在渭河里又有鱼了,空闲时候,下河捞鱼。这些年,渭河变化真大。

“渭水清银河,横天流不息。”今日人们在渭河见到相似千年前诗仙李白所描绘的景色。

新闻推荐

高陵区教育局开展警示教育工作

阳光讯(记者刘金)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10月9日,高陵区教育局党委组织机关全体干部和各支部书记、校(园)...

高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陵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