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硬骨头”提升“幸福感” 让百姓享受医改“红利” ——西安“三医联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陕西日报 2018-05-14 06:55 大字

西安市儿童医院积极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音乐萦绕的门诊大厅内,秩序井然,干净明亮。本报记者戴吉坤摄

西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裴瑞霞(右一)带领科室医护人员查房。本报记者戴吉坤摄

西安市第三医院普外科一病区主任高炜东在做完一台手术后走下手术台。本报记者戴吉坤摄

西安市第四医院日间手术中心主任马波为患者诊治眼病。本报记者戴吉坤摄

西安市红会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金善汝(右二)和科室医护人员分析病案。本报记者戴吉坤摄

  本报记者 车喜韵 

  5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25个省(区、市)、82个市(地、州、盟)、116个县(市、区、旗)予以督查激励。《通报》对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面成效明显的全国38个市(州、盟)、县(市、区)予以督查激励,西安市成为此次陕西省唯一入选城市。

  “健康是人民幸福之本,社会发展之基。”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在2017年西安市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说,建设健康西安,必须着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西安作为全国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市,要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民生工作重中之重,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持续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近年来,西安市在很多医改难点上大胆探索和创新,特别是在被纳入全国第4批公立医院改革后,针对医改中的重头戏和难啃的“硬骨头”,西安市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改革之路,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织就一张惠民医疗服务网

  “家门口有了大医院,干净漂亮服务好,我们看病方便多了,以后再也不用往城里跑了!”5月9日,在西安市第三医院就诊的患者王静说。医院有关人士介绍,该院自去年试运行以来,日门诊量已增加至1800多人次。

  居住在西安市北郊的居民,这两年幸福感提升不少。这里一下子有了2所三级甲等大型公立医院——西安市中医医院和西安市第三医院,优质方便的医疗服务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

  这两年,西安人都发现,新型大医院越来越多,大医院就医环境也在不断改善。记者走进西安市儿童医院门诊大厅,温馨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被绿植包围的钢琴流泻出舒缓的音乐,钢琴旁的墙面上悬挂着巨幅山水油画,导医台前医务工作者心平气和地回答着患儿家长们的各种问题……李女士抱着孩子焦急地问道:“孩子发烧,挂哪个科室的号?”一站式服务台前,值班护士立即回答:“儿内科。”

  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在政策制定、经费预算等方面,对公立医院改革做到优先安排、优先拨付、优先落实。2017年,西安市级财政为直属医院补助经费达到8.6亿元。

  “近两年,西安市委、市政府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先后投资33亿元支持7所市级公立医院新建和改扩建项目,重新调整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布局,全力织就一张大的惠民医疗服务网,让市民享受到优质方便的医疗服务。”西安市卫计委主任刘顺智说。

  西安市通过实施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新建、搬迁优势医疗机构,确保优势医疗机构在服务网中发挥牵头作用。其中,西安市儿童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和感染病房楼,西安市红会医院西部创伤急救中心大楼,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市胸科医院以及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新址(西康高速以西、雁翔路以南)已运行;西安市第三医院在试运行阶段;西安市人民医院等在建。这些举措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就医需求。

  西安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三五”期间西安要新增21所三级综合医院,确保每个区(县)的群众都能够享受三甲医院的优质资源服务;同时,要大力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移,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为此,西安市以医联体、专科联盟作为分级诊疗制度的主要载体,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城市医院下沉,医学人才下沉;促进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基层人民群众满意度提升。目前,西安市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和52所民营医疗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累计建成各类医联体37个,覆盖80所二级医疗机构和140所基层医疗机构。 

  近日,76岁的患者李先生因腰疼到高陵区一家社区医院就诊。医生为他拍摄了一张片子,并上传至区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区医院医生给出准确诊断报告后,将报告回传到社区医院。“以前社区医生如果发现片子照出来后自己拿不准,患者只能自己到大医院去找医生,很麻烦的。”高陵区医院放射科医师说,“借助区域远程影像会诊中心,社区医生就可以直接把患者的照片传过来,我们这里的医生诊断后很快就将报告回传了。”

  近几年,西安市科学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发展“互联网+医疗”,逐步建成“雁塔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莲湖区——西电集团医院”等区域型医联体13个,让群众在社区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服务;组建了“陕西省儿童医联体”“西部眼科联盟”“陕西省骨科集团”等,让优势专科覆盖全西安市,辐射全省及周边地区,为更多群众提供服务。如今,3所三级医院托管了3所区(县)级公立医院,7个涉农区(县)组建了医共体,西安市所有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得以提升。

  一个医联体,就是一个优质医疗资源“超市”。在医联体内,基层医院医生为需要到上一级医院诊治的患者进行预约转诊,患者可享受免挂号费、直接入院的优质服务,三级大医院会预留床位优先服务转诊患者。医联体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让居民花最少的钱就能享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群众就医满意度显著提高。

  灵活用人机制 引进高端人才

  西安市卫计委体改处负责人介绍说:“我们探索在全医疗卫生行业进行属地化管理,创新医疗服务、药品供给、医疗保障等领域监管方式,建立公立医院改革任务台账,逐项分解到区(县)、部门、单位,并加大督查力度,实行半年督导、年终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考评,确保了公立医院改革扎实有效开展。”

  权力下放,让高层次人才合理流动起来。近年来,西安市儿童医院不但楼变得漂亮了、环境优美了,而且创建了特色分明的学科品牌:儿外科由最初两个病区发展为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五官科等8个病区11个专业;内科成立神经内科二病区、血液肿瘤科二病区、风湿免疫病区、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区,神经内科、康复科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急诊EICU投入运行;门诊改变了以大内科为主的格局,各专科门诊得到长足发展。这些都有赖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像大国工匠复旦大学周平红教授,国家“千人计划”、陕西省“百人计划”专家张艳敏博士,以及国家优青教授等,都被吸引到了西安市儿童医院。

  “我们医院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学校、医院、科研单位的合作,采用‘工学\’结合、‘校院\’结合、‘院院强强联合\’等多种形式,以合作科研、带项目进院、业务指导、合同聘用等灵活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我们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我院客座专家或重点专业的兼职教授,定期来我院进行讲学和技术指导。通过技术引进、客座专家的技术指导等方式,我院科研水平在同专业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通过对重点专业学科的扶持,带动其他专业学科及科研的发展。”西安市儿童医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道,“我们针对不同的人才采取不同的引进形式。在薪酬方面,我们有目标年薪制,也有协议薪酬制,针对不同情况一人一议、一事一议。我们的目标是,以建设国家区域儿童医疗中心为抓手,不断加强内涵建设,让人民群众就医有更多的信任感和获得感。”

  人才引进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头戏。西安市规定,对于“211”医学院校硕士以上研究生,市属医院可以直接签订用人协议。2017年,西安市通过该政策累计为市属医院引进专家和骨干人才42人,面向全国引进博(硕)士221人。

  “人才是医院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作为一所新建医院,如何紧随我市人才新政步伐,如何将人才引进的相关文件精神领悟透彻,用好、用精、用实,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西安市第三医院院长田晔说,“2018年以来,我院引进医疗医技人才33人,引进省、市级医院专家10名,特聘客座专家5名。这些人才为我院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增强了西安市三院的知名度和满意度。我们对引进的人才优先给予事业单位编制,确保有编有岗;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进修和外出培训力度,对于有能力的业务人员给予更多的国内外进修学习机会,努力为年轻人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患者张锦华在西安市第三医院做了内镜下胆管取石手术。躺在病床上正在输液的他对记者说:“医院环境、技术、服务、质量都非常好。我在这里看病放心,家属也满意。”

  目前,西安市以深化编制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精细化管理,不断增强公立医院发展活力,制定出台了《西安市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暂行办法》。西安市28所市属市管公立医院开展了绩效考核自评工作。市属医院实行了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不劳不得和坚持向重点岗位及一线人员倾斜的原则,自主进行二次分配,对急需紧缺型高层次人才不纳入本单位年度绩效工资总量。

  医改“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我早上来医院做手术,下午就出院了,真是太方便了。”在西安市第四医院日间手术中心做完手术的62岁的方女士一边说着,一边收拾东西准备回家。

  “以前很难预约到床位,要做白内障手术的患者需要等很长时间。患者住院做手术时,亲属还要来回奔波。现在所有流程一天就搞定了,省钱、省心、又省力。这真是惠民的好举措!”正在等待做手术的童先生说。

  2017年1月,独立门诊的西安市第四医院日间手术中心落成并正式投入运营。记者看到,手术中心设置有评估室、手术室(4个)、麻醉复苏室、术后观察室等。目前,该手术中心可以开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等8个病种的日间手术,有效缓解了住院手术患者“一床难求”的局面,缩短了诊疗周期,降低了患者就医成本,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日间手术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2017年我们医院投资3000余万元,建立了总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的日间手术中心。患者来看病,可享受预约登记、检查评估、手术康复、费用结算等‘一站式\’服务。”5月9日,日间手术中心主任马波上了一天门诊,全天接诊患者120余名,他说,“2017年度我们完成日间手术7857例,占全院手术量的22%,和2016年相比,日间手术量增加了7000余例。医院床位周转率明显提高,全院平均住院日下降至5.61天。患者住院平均等候时间,由过去的60天缩减为目前的2天至3天。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因陪护、食宿等产生的间接就医成本,经济负担下降约20%。这些患者如果住院,住院天数最少得在3天至5天,这就相当于每天为医院节省了约200张床位,大大提高了医院的资源利用率。”

  目前,西安市开展了13个病种(术式)的日间手术试点,41家医疗机构实现区域内信息共享,13家市属医院和长安区医院成功试点手机APP虚拟卡项目。

  2017年4月1日起,西安市127家一级及以上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大型公立医院长期“以药补医”的模式被彻底破除。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西安市城市医院药品让利患者3.66亿元,切实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西安市坚持“三医联动”(即医院、医保、医药改革联动),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加大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西安市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补偿新机制,对于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收入,按照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补偿90%,同级财政补偿5%,医院加强成本核算承担5%的比例分担。西安市财政下达补偿资金1350万元,实际补偿比为5.4%。同时,西安市强力推进药品和耗材“两票制”,全市375所公立医疗机构对药品和耗材已全部进行网上集中采购,“两票制”执行率均达95%以上。

  刘顺智说:“我们还成立了西安市药品耗材采购联合体,目前已完成第一批直接挂网药品1185个品规的议价工作,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用药需求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药品价格。2017年全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为31.5%,较2016年下降了2%。”

  西安市已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医改工作先进市,西安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县镇村一体化、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贫困人口“一站式”报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都位列全省第一,走在全国前列。

  医改红利惠及西安广大群众,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持续提升:从2009年至2017年统计报表来看,西安居民人均期望寿命由76.4岁提高到79.1岁,婴儿死亡率由4.71‰下降到2.72‰;孕产妇死亡率由18.1/10万下降到12.18/10万(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是世界卫生组织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健康水平的“金指标”)。

新闻推荐

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印发西安市探索大学生零门槛落户亮点突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近日印发“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西安市在探索大学生零门槛落户等方面亮点突出。  2014年起,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分3...

高陵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陵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