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大师心中有个“飞天”梦 车马人物俱能腾空

三秦都市报 2020-10-27 01:18 大字

张天伟制作的动态风筝最多达到9级传动本报记者 李宗华 摄这个袖珍刨子也是特意制作的风筝腹腔内机关密布所有部件都靠自己加工制作这种巨型风筝需要多人协助才能放飞

一刨一凿,竹木纸铁伸屈自如,形态万千,尽显巧手慧心;一笔一画,飞禽走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件件别出心裁。

一收一放,车马人物俱能升空,无限创意,诠释张弛有度;一生一事,为圆梦想十年一日,心手合一,真真大匠精神。

这,似乎是张天伟人生的浓缩。这,恰是张天伟的梦想和追求的方向。

1事竟成动态风筝第一人

10月22日,已觉秋寒的西安城里,张天伟依然忙碌在工作室内,西游记四大人物动态风筝骨架造型和传动机关已经完成,就剩最后的外观设计和裱糊工序,只等明年开春,便可放线升空。

100多平的三居室,完全是一个风筝世界:“兵马俑铜车马”“蜘蛛”“乌龟”“螃蟹”“公鸡斗架”和“卓别林”等或陈列在透明盒子里,或挂在墙上。

无一例外,个个能动,件件精美。

客厅靠窗位置,一个方形的工作台上,酒精灯、刨子、钻头、镊子、刻刀等物件,大大小小一应俱全。其中不乏自己动手制作、个头袖珍到只够两个手指操作的独有工具,都是使用多年的趁手家伙。

一沓图纸,比比画画,放下这张又拿起那幅,一番忙碌之后,张天伟开始回忆数十年来的创作历程。“第一次参赛就获了奖,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但是我自己明白,我的作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张天伟说,自己的动态风筝,从1级传动到最多9级传动,经历了反复尝试和改造。包括后来的“公鸡斗架”和“仙鹤起舞”中增加的发声和鸣叫功能,一切动能全部来自自然风,不需要电池或任何外力辅助。“一切都靠风筝腹中的一个风轮,风力吹动风轮,再通过齿轮连杆变速变向。风轮是整个风筝的核心,相当于汽车的引擎。”

张天伟取下墙上的“八目狼蛛”,用一个特制的风机对准风轮,蜘蛛的触须和脚开始上下左右舞动起来,尤其是八只眼睛,转动的频率和方向都各不相同。一番演示,他翻转风筝,整个腹腔内,齿轮交错多而不乱,相互作用一动俱动,形同打开后盖的钟表,叹为观止。“我的风筝没有特殊材料,骨架是竹子的,齿轮是易拉罐裁剪后制作的,辅料也就胶水和丝线。”张天伟说,动态风筝最大的窍门在于如何把控整体质量和减少动能在传送中的损耗。

因为设计巧妙制作考究,一路走来,张天伟被业内誉为“中国动态风筝第一人”,并获得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陕西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1986年以来,代表省市参加数十届国内国际风筝大赛,获奖百余项。其中1988年创作的第一只头部有三处部位能动的龙风筝,被加拿大友人收藏后印制成加拿大邮票,于1999年国庆节当天正式发行。

2儿时梦就是让它飞起来

出生于风筝世家的张天伟,做风筝在儿时却只能是个梦。曾经凭借印象做了一个只拴住一个角就能飞上天的灯笼风筝,被撕毁烧掉,很长一段时间家人对他做风筝都十分忌讳。

然而,做风筝的梦,始终萦绕在心头。上中学时,他从图书馆看到一本介绍天津魏(魏元泰,天津有名的风筝老艺人)的书,书上描述,数丈长的风筝不仅可以折叠收纳到一尺见方的盒子里,还能凭借一根辅线让风筝在空中动起来。

那一刻,儿时的梦想逐渐发酵。

“我们家的风筝以立体和个儿大见长,父亲做过一个风筝,因为门小只能从房顶上翻出院子……”回忆起往昔让张天伟眉眼间立刻活泛起来,一改干活时的严肃神情,“每次看到小孩们放报纸糊的风筝,就手发痒心发慌,直到1984年,从报刊上看到首届潍坊国际风筝节开幕的消息,我觉得可以动手了。”

沉寂已久的风筝悄然兴起,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彼时的张天伟已经是西安互感厂技术科的一名工人,有着扎实的动手能力。“我纯手工能做出来的东西,别人用机器不一定能做成。”恰巧在第二年元宵节,被厂里指派到城墙上做花灯,又恰巧结识了长安区风筝协会的领导,他迅速成为协会中的一员。

1986年4月,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与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节同时在潍坊市举办。由张天伟等7人代表陕西参赛,他的灯笼风筝为陕西夺得了唯一一个银牌。此后的6年里,他和他的动态风筝,成为每一届大赛的亮点,获奖连连。

至此,儿时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但是他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即便现在已经83岁高龄,依然沉浸在自己的风筝王国里,他要将梦想变得再立体一些、更多彩一些。

3收高徒投资百万助推广

从艺数十年,属于张天伟的高光时刻还有很多。比如他做过最大的动态风筝长140米,几十人协助放飞的场面前所未有;比如二十世纪末,他的动态风筝单个最高就能卖到7万元,虽然从小家境殷实的他并不缺钱,但是价值是最直接的鼓舞和肯定。

取得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收益上。1988年,他将自己的动态风筝再上一个台阶。在“仙鹤起舞”的创作过程中,他突发奇想,“能不能在仙鹤展示舞动的同时,加上鸣叫?”秉承不安装电子设备的原则,他想到了手风琴的原理,将玩具中的音哨加入风筝设计中,起飞后的仙鹤不仅眼睛、脖子、嘴巴活灵活现,还能发出声音,惟妙惟肖。那次参赛被美国一名记者采访并撰文称:“风力不仅使这只大鸟飞翔,而且赋予了它生命。”

随着年事渐高,身体渐不如前,耄耋之年的张天伟已无力奔波于各地参加比赛,他将所有心力都放在了继续创作上,保持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习惯。

偶尔能在西安本地一些大型非遗展演博览会上见到老人的身影,不高的身材,满头白发,言语间给人以慈祥、睿智、随和的感觉。但凡有同行或好奇者前来,他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解和演示。

“我不藏艺,只要愿意学我都愿意教。”作为陕派动态风筝的代表人物,张天伟从艺和做人一样平易近人。然而真要拜师入门,也有门槛。“爱好、耐心、动手能力缺一不可。”

说话间,老人拿出一个火柴盒,用镊子夹起一个钢丝做成的自行车模型,脚蹬、把手和后撑都可以活动,而整个模型也就比指甲盖略微大一点,“这是我收徒的入门考试题,能做出这个模型,算是有些基础。风筝要上天,必须严苛得控制重量,不精细是不行的。”

收徒的大门是敞开的,台阶却在门里面。数十年来,前来学习观摩的人不计其数,称心的徒弟至今只有两个,一个西安本地人,一个在北京。尤其是得到老人真传的北京徒弟,已经为老人申请两项专利,并投入百万之巨,将老人手工制作的动态风筝改良后批量生产,原来的竹制龙骨将被换成碳纤维材料,质量更轻结构更坚固。

“我这辈子,就好耍个风筝,由于制作周期太长,基本都是孤品,无法普及给更多喜欢的人,量产以后,这个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说到前景,张天伟两眼含笑,“对于手艺人,没有什么事比自己的心血结晶能够得到推广更让人开心了。”文/图本报记者李宗华

新闻推荐

47岁保洁员爱跳舞 圈粉8.7万

杨晓菊跳起霹雳舞本报记者陶颖陈飞波摄杨晓菊跳起霹雳舞47岁、保洁员、霹雳舞,当这三个词出现在一起时,不少人会投来好...

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安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