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有拔山力 难识世上情 追忆王金岭先生
《石榴》 王金岭《荷花》王金岭
□常格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长安画派领军人物、学者型画家王金岭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两年了。回忆与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一切犹如昨日。
人生要活出人味,坚守自我、不改初心是先生的活法。在当代陕西长安画坛,先生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纵有拔山力,难识世上情”是先生自作自撰的中堂对联,先生为艺术而生,毕生潜心于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即使世事难料,也只管叩问初心无问西东。如今,先生已经仙逝两周年,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的怀念。
先生生前远离喧嚣世俗,默默坚守本心,其做人治艺之道,至今为人称赞。
记得第一次拜访先生,先生讲述他少年时,因家乡河南暴发大旱灾,家人一路辗转到西安落脚。童年时,他最深刻美好的记忆就是看姥爷刻木版年画、伯父挥毫泼墨……长辈对艺术的痴迷熏染着先生自然而然走上艺术之路。随后如愿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学习国画,并遇见了长安画派的旗帜领袖、恩师石鲁。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先生机缘巧合看到王金岭的作品大加称赞,慧眼识珠将其调入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在协会工作期间,先生与恩师石鲁终日探讨画理感悟人生,艺术日益精进,逐步奠定了他作为长安画派领军人物、学者型画家的地位。但正当事业如日中天时,王金岭先生却选择了退避乡间,过上了闲云野鹤的归隐生活。正如贾平凹先生在《画家王金岭》一文中写道:“能在水面上扑腾,也可能溅出些水花的,往往并不是大鱼,大鱼多在水底深处……当画坛没有了一个标准,众声嘈杂的时候,王金岭既不想附庸政治,也不想从众同流,更不想追逐时髦,他慢慢转身,并不华丽地坐到了一边,只去想他要想的,只去做他要做的。从热闹的席位上出走,选择寂寞,这需要定力;而从此即可以看到天,看到地,看到天地的精神,看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
先生一生坚守高尚的做人风格,始终不忘艺术初心。他既不想附庸市场,也不愿从众同流。身处凡尘俗世,对名利不胜其扰的他,以己之力固守着心中最后一片艺术净土。先生的国画创作从不应酬和敷衍,作品清正雅致,富有灵魂饱含哲思。其精妙的艺术理论与高超技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只有读懂了先生的作品,也才能真正读懂先生。
晚年的王金岭彻底放弃名利,用最纯粹的心态看待人生,用最纯粹的思想对待艺术,将艺术融进生命和生活里,矢志于艺术实践,将毕生所学所思表现于翰墨丹青。少问身外琐事,活得欢畅而惬意,充实而有趣。隐居中的先生完全没有艺术大家的派头,春耕夏耘,种菜养鱼,修剪花草,日常粗茶淡饭,更像朴实的农夫。友人来访,难免茶不合意,于是先生便贴上“且饮粗茶”,告诉友人:茶虽粗,您就凑合着喝吧。
田园生活是中国传统文人追寻的至高理想。先生将自己的人生观、美学观、哲学观融入艺术,将艺术体悟变为真切的实践。“不攀比、不后悔、不争辩、不争取”是先生做人做事的准则。儒雅温和、为人正直善良的先生充满着中国文人的骨气,不攀附权贵,不贪图钱财,这的确是世间少有的高洁!
先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谆谆教导让我受益匪浅。先生曾把自己用竹子做的签字笔签名赠予我,教导我少玩手机多读书。他告诫说,手机只会碎片化提供知识,还会让人沉醉于娱乐消弭意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只有静心读书系统学习才能有所领悟。为了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先生还特意手书“少玩手机”四字贴于墙上,并悬挂一把剪刀寓意惩戒。
先生视艺术为生命,一生都没有停歇对艺术的探索追求。先生认为,一个画家,最重要的还是画好画。孔子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把自己主业做好做到极致,才会获得拥戴与敬仰。先生崇尚并践行古人的“静默之道”,他喜欢坐冷板凳,在闲适寂寞中思考画理和实践笔墨。先生有一幅作品题款:“无鱼肉亦可,无气断不可存活。”他告诉我,做人必须要有气节,他既然几十年都恪守着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将来也不会改变。人要坚守信念,寻得指引人生的路标,守住心中的一片净土。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这篇小文,是我对先生深情的回忆,祝愿先生在天国安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晴悦)市民小程买了个车位,不想一天回到家,竟发现车位被占了。他立即打电话给“交管12123”投诉,希望对方快...
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安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