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农村供销社

西安晚报 2019-03-31 04:57 大字

当年长安大峪公社的供销社

□文/图高长安

本文照片中的建筑,为20世纪70年代初所建,是当时长安县大峪公社所在地(现长安区引镇街道办大峪口村)的供销社。这张照片是我前两年专门去拍的,因为我担心以后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拆了,再也难找到。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是农村人唯一可以公开购物的地方。在当时的大峪供销社,我知道了世间还有那么多商品。那时候,供销社里都是高高的柜台,把营业员和顾客隔开。开始是木质的柜台,顾客站在柜台外,只能看见里面货架上摆放的东西。后来逐渐有了玻璃柜台,于是我们小孩子可以透过玻璃,欣赏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那时的供销社不像现在的超市,你不可能在里面随意走动,随意拿东西看,你要什么只能让售货员去拿。

1975年前后,我六七岁时,记忆中妈妈第一次带着我去供销社,我最喜欢其中的水果糖。当时许多东西之前要加“洋”字,所以大家通常把水果糖叫“洋糖”,一般也就过过眼福而已,购买肯定是罕见的事情。若是妈妈能买上几颗,我自然是兴奋不已。绝大多数情况,妈妈只是买回一些油、盐、酱、醋之类的日常用品。妈妈怕我一不小心打碎瓶子,一般不让我提。我尽管年少体弱,却总是很殷勤地想帮着拎回。偶尔得到机会,在妈妈千叮咛万嘱咐下,自己自然也是小心翼翼地提着。遇到小伙伴时,手里提着从供销社买的东西,似乎也趾高气扬了。

再大一些,有时会与同学一起偷偷去供销社,同样只是逛逛而已。因为在当时的农村,孩子的口袋里是不会有零钱的。

计划经济后期,农村人开始养家禽,许多人将鸡蛋积攒后去供销社出售,换回一些零钱,以备日常生活之需。

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初期,每到农忙,周围村庄的乡亲都会去供销社,购置一些农具、种子、化肥等,以备农忙之需。

那时比较兴奋的是春节前,妈妈会带着我去供销社,用积攒了半年的布票去买布料。布料拿回家后,多少个夜晚,昏暗的灯光下,妈妈用尺子、画粉、剪刀进行量裁,做出一身一身新衣,为的是大年初一家人换上新衣。由于父亲在外上班,家里没有人上山砍柴,所以有一年春节前我和妈妈一起拉着架子车,去供销社的后院买了一些煤炭。至今我还记得,当时100斤煤炭才2块多钱,但这对当时的农村人来说也不是小数。

再大一些,与村子里的伙伴在河滩上或秦岭山中采摘白蒿等药用植物,晒干后去供销社换回少许零钱,心里十分高兴。其实那时几分钱就可以买几颗糖果,有的伙伴会偷偷买几个慰劳一下自己,而大多数孩子没有那个胆量,回头要将钱全部交给家长。

随着市场的放开,供销社独一无二的尊贵地位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前设在一些大村的供销社分店,渐渐被小卖部、超市代替,人们买东西再也不用专门跑到供销社去了,众多的农村供销社消失了。

农村供销社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成为如我一样的许多人一段难忘记忆。如今,供销社这个体系还在,但是其功能减弱,昔日的影响力不再。

新闻推荐

长安区检察院 立足检察职能 助力保护母亲河

为推动“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深入有序开展,长安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带领该院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干警,联合长安...

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安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