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安全力构建1+N救助体系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西安日报 2018-03-05 05:02 大字

民生无小事,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灾害救助到最低生活保障,民政与民生密不可分。

一直以来,西安市民政系统全力推进民生领域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构建“1+N”救助体系。按照省、市的部署要求,坚守“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政策导向,努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举全市之力精心密织兜牢民生网。一串串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的扎实足迹,传递着幸福温暖正能量,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化、救助多样化、保障普惠化、服务优质化”的新道路。

构建“1+N”救助体系脱贫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用两个字形容就是务实,这比发多少文件、讲多少漂亮话都管用,都有意义。”西安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碧辉这样说。

翻开西安市民生保障持续改善这本“大相册”,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赫然印在首页。西安市民政局坚持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从顶层设计上不断完善机制体制,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共享发展红利。

2018年狗年新春刚过,记者来到临潼区穆寨街办姚坡村,见到了72岁的低保贫困户姚志文。曾经生活困难、日子过不到人前的老姚一家,在“1+N”救助体系的帮扶下,走出了贫困,迎来了致富奔小康的幸福改变。

姚志文患有高血压,妻子张玉芳视力残疾,儿子姚永峰失踪,多来年,家里全靠儿媳孙利娃苦苦撑着,而孙女、孙子都在上学,更加重了一家人的经济负担。

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老姚一家撑起了一片天。从2015年起,姚志文一家每月领取低保金1565元,再加上退伍军人补贴、养老金、老龄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每个月有2850元的生活保障。除此之外,读高三的孙女姚锦锦获得2000元的生活困难补贴,孙子姚锦旗获得午餐补助1000元。

西安市民政局还出资帮助姚志文一家发展养鸡产业,修缮、新建房屋,为孙利娃申请妇女救助金8000元。

2017年,西安市通过全面落实“一揽子”惠民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了“1+N”社会救助体系。

“1”即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N”即包括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教育资助制度、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高龄老人生活保健补贴制度、困难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渐退帮扶制度、分类施保制度等,基本健全完善了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其中,残疾人两项补贴、寒门学子教育资助,高龄老人生活保健补贴等做法,走在了全省前面。

西安市广大民政干部扑下身子,时刻把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第一时间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手里,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个都不能掉队。

密织民生兜底网络

让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

与其他行业相比,民政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民政是做人的工作,有未成年人,也有老年人;有健全人,也有残疾人;有最可爱的群体,更有贫困弱势群体。一个人从出生、上学、成家、养老,都离不开民政。

2017年来,西安市充分发挥大城市优势,高标准推进社会保障工作,全面提高补贴额度,同时坚持“应保尽保、应助尽助”,不断扩大救助范围,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2017年7月1日起,西安市提高困难失能老人护理补贴,由每月200元提高到260元,五保对象由300元提高到390元。

从2017年10月1日起,西安市城市低保由每月590元提高到640元,农村低保由每月300元提高到400元,两项均位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

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2.34万户6.69万人,发放保障金2.76亿元;农村特困供养人员5899人,发放保障金4275.41万元;实施医疗救助11.88万人次,发放救助金1.16亿元;实施临时救助3.81万人次,发放救助金3968.15万元;共为40054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2953万元,为36564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4132万元。

西安市出台专门文件,将重度残疾人、离婚丧偶无房困难人员、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农村老人等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对城乡低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等六类60周岁以上老人,由政府补贴购买保险,全市受益老年人达到24万人;对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按照50-360元的标准发放高龄保健补贴,全年共为59.5万名7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资金4.76亿元。低保家庭中的8类重点救助对象享受分类施保政策,按当地低保标准的20%-100%增发保障金。

26岁的夏晶晶,是周至县马召镇辛口村人。2017年2月,夏晶晶因肺病出现呼吸衰竭症状,经县医院抢救后转入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

得知情况后,西安市民政局主动上门,先救助后办手续,给予10000元临时救助,随后将夏晶晶纳入低保范围。肺移植手术花费90余万元,报销了69万元,其中民政医疗救助15万元。在后期的恢复治疗中,民政部门继续为她提供救助。

夏晶晶一家人的心情溢于言表:“民政干部真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要不是他们雪中送炭,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在西安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围绕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问题,西安市民政局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完善“救急难”主动发现机制,对陷入生活困境的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

从2017年7月1日起,西安市农村低保金实行按月发放,对新申请低保等救助的困难群众,随时受理、及时审批,进一步织密织牢了社会兜底保障网络。

“救急难”“主动发现”

破解救助“最后一公里”难题

为确保困难群众在突遭不测、因病因灾陷入生存困境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避免因一时的窘迫导致出现更大的生活困境,2017年以来,西安市按照“托底线、救急难”的原则,及时给予困难家庭以临时救助;并创新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对行动困难、文化水平较低的困难对象,提供上门救助、协助填表等便民服务,尽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

长安区鸣犊街道高寨村低保户高霞的儿子2017年4月初被诊断出白血病,而家庭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面对这种突发状况,长安区民政局获知后,立即为高霞家庭办理临时救助,发放救助金10000元,帮助他缓解压力。记者采访了解到,类似的“救急难”例子还很多,对于困难家庭突发紧急情况,西安市秉持“先救助、后手续”的原则,缩短临时救助办理流程,充分发挥临时救助的作用。

根据有些群众由于身体残疾、精神智障、年龄过高而不能及时申请社会救助的实际情况,西安市创新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发挥村(社区)居民委员会、驻村干部和志愿者等,对困难群众提供上门救助,做到早发现、早救助。

51岁的刘武升是西安市长安区五星街办燎原村的低保户。2017年初,刘武升突发肺心病。村支部书记和驻村干部在一次入户调查中发现,刘武升满屋子零散着药盒,类似小型药店。深入了解后才得知他的困难,身患多种疾病,膝下也无子女。村组发现后及时采取措施,并将刘武升送往医院抢救。“如果不是他们及时的救助,我估计我也活不到现在。”刘武升含泪告诉记者。

实施困难家庭“分圈”管理

确保“精准救助”

为实现民政兜底保障工作精准发力,西安市推进城乡低保精准识别、精准施保,单列特殊人群,实行分类施保,实现从“户”到“人”的转变。据介绍,目前低保准确率可达98%。

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也是西安市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区。户籍人口近70万。其中家庭收入略高于低保和低收入家庭的人群不在少数。据介绍,这部分家庭,既未经过程序性的认定,也没有明确的台账式登记。但如果这部分群体的救助缺失,往往会形成救助的悬崖效应,甚至会引起冲破社会心理和道德底线事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2014年开始,碑林区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四级信息圈制度,对困难家庭进行分类救助和管理,将辖区困难家庭分为四个圈:一级圈是低保家庭,二级圈是低收入家庭,三级圈是家庭人均收入高于低收入标准、低于低收入标准1.5倍的家庭,四级圈是家庭人均收入高于低收入标准1.5倍、低于低收入家庭2倍的家庭。

数据显示,碑林区的四级信息圈中,一级低保家庭3214户4799人,二级低收入家庭66户142人。而三级家庭682户1452人、四级家庭430户798人,占所有被救助人数的30%多。

据介绍,西安市民政局还与市房管局、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市公安局、市人社局等8个部门共享数据,做到实时对比、实时核实,做到“心中有数”,高效监测。

西安市民政局副局长朱友明表示,四级信息圈和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不仅扫除了救助盲区,也有效地防止多头救助、重复救助的现象,提高“精准救助”效率,确保困难群众“一个都不能掉队”。

全力打造“品质民政”

让群众生活更有幸福感

2017年来,市委两次对全市社会救助公开公示工作作出批示,要求上门宣传、主动服务,务求实现三公开。

西安市民政局打出“五行拳”,积极响应严格落实。一是开展“大走访”。重点排查有无错保、漏保,有无人情保、关系保,有无政策遗漏,逐村逐户、不漏一人。二是营造“大舆论”。组织干部进村入户,把政策送到群众身边,共发放各类宣传册63万份,在救助对象家中张贴民政惠民政策发放金额明白卡,培训基层干部635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惠民政策知晓率。三是推进“三公开”。全市1797个行政村设置了公示栏,对审批审核过程和救助对象名单进行长期公示,还公布了三级投诉举报电话。四是行政效能革命。优化办事流程,深化“放管服”改革,镇街一级有了更多自主权,全市镇街一级服务大厅实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模式,让群众“最多跑一次”。五是健全督查督导考核。西安市民政局制定出台了《社会救助工作督查考核办法》,将日常督查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对重大问题进行追责。

面对取得的成绩,西安市民政局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晒太阳,他们知道,在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道路上,还有很多事要做。王碧辉表示,民政人要进一步深化“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牢记忧民、爱民、为民、惠民的初心,坚持把兜底保障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把破解“养老难”作为提升之要、坚决把优抚安置作为稳定之基,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优质化服务为主要内容,努力打造“品质民政”,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新闻推荐

新春走基层 小包裹的“大时代”

本报记者汪曼莉2月24日(正月初九),西安小寨邮政投递部的投递员梁东妮早上5时多就起床了,7时多,她到达单位时,院里的地上已经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包裹,脚都插不进去了。“这还算少的,去年‘双十一\’‘双十二...

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安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