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制作蒲篮簸箕的技艺 □李生海

西安晚报 2018-02-04 06:21 大字

蒲篮簸箕

蒲篮、簸箕曾经是一般农家须臾不可或缺的盛放、收拾粮食用的家具。长安区韦曲街道办事处的大居安村,过去是一个专门制作蒲篮、簸箕的专业村,在长安民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居安的蒲篮簸箕,杜永的犁,周家庄的荻箔捆得齐。”可见大居安村的蒲篮、簸箕是非常出名的。

我小时候有一次误闯大居安村地窨子的经历,让我初次见到了制作蒲篮的场景。我父亲是长安人,有一年,父母带我去大居安一个拐了几个弯的亲戚家。吃完早饭出去玩时,我鬼使神差地跟几个抱着柳条和细麻绳的人下到一个深坑(后来才知道那是地窨子)里去了。在潮湿昏暗的油灯下,我看到有一间房大的地窨子里面有木架子,周围堆放了很多柳条、薄板子、树皮等,里面有两个人正在忙活。一个人蹲在一根很粗的大木头上面,一仰一合,一会儿用手指抽起这枝柳条,一会儿又压下另一枝柳条,用另一只手将细麻绳从中穿过去拉紧,然后再重复下一组动作,听到他发出吭哧吭哧的声音,好像很费力气。另一个人则坐在一个木凳上给一个即将完成的蒲篮缠扎树皮。他手里拿一个铁家伙在蒲篮边上戳一下,再把黑色的树皮插进孔里,使劲拉出来,反复四五次,最后把剩下的树皮头儿使劲塞进蒲篮边上的缝隙里,在蒲篮边上敲打了几下,之后两腿夹着蒲篮,手脚并用在蒲篮两边连拍带拧几下,转个方向再拍拍拧拧另外两个边,然后将之顺手倒扣在墙边早先做好的几个蒲篮上面。

后来老奶奶听说我到那家的地窨子看人家编蒲篮时说道:咱这村里家家都编蒲篮、簸箕,你几个叔叔都在地窨子呢,你咋能跑到别人家去看!下午吃饭的时候,一个表叔向我讲了编制蒲篮和簸箕的情况。末了他说编蒲篮、簸箕是个苦差事,娃们可不要学!

过去,大居安村还有一些村民利用闲时间,肩挑、肩扛着圈板、缠皮等走街串巷,修理蒲篮、簸箕,挣几个零花钱贴补家用。1977年我在空军工程大学学习,放暑假期间,遇到一位正在给村民修补蒲篮的师傅。他因向我讨水喝,我们便聊起了蒲篮、簸箕的制作来。原来他姓卢,就来自大居安村。应我的请求,卢师傅一边做活儿一边仔仔细细给我讲蒲篮、簸箕制作过程,从备料、操作等各个环节一一讲给我听,让我真正了解一些制作蒲篮、簸箕的工序。后来我又查了有关资料,又进一步增加了这方面的知识。原来,制作蒲篮、簸箕的工艺程序非常复杂,极其艰难,既费时又费力,但是,每制作一件满意的成品,人们也能从中获得一份成就感。

编制蒲篮、簸箕有几十道繁杂的工序,光准备的材料就有柳条、圈板、缠皮和麻绳等等。大居安村并不出产这些东西,大部分都要从南山(秦岭)里获取,有的还必须到别处采购。尤其是做圈板的木料,一定要用漆木或椿木,木材的纹路要通顺有条理,还要有很大的柔性。采购材料必须由有经验的内行人完成,否则会白花钱买来一堆废料,造成极大的损失。采购好原料以后,首先要烧熟制作圈板的木料,所谓“烧熟”就是用柴草火进行烧烤。“烤熟”以后就要揭圈,“揭圈”就是解板子,这是制作蒲篮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技术性极强,必须由熟练的把式来完成。揭圈不能用锯子,而是用专用的大镰(一种较笨重的刀具)将其劈开,板子厚度要掌握在半厘米左右,才能保证既多出料又能使做出的蒲篮边子光滑美观、有卖相。在大居安村能熟练制作蒲篮、簸箕的人比比皆是,但能熟练“揭圈”的人却屈指可数。有的人做了一辈子蒲篮、簸箕,还得花钱请能人为其“揭圈”;编制蒲篮的柳条约为0.8厘米粗细,编制簸箕的柳条约为0.3厘米粗细,都要去皮;做缠皮一般用韧性极强的构树皮;做蒲篮、簸箕“纬线”用的麻绳粗细约为纳鞋底麻绳的一半,但坚韧度要胜过一般麻绳;所有主料与辅料的准备工作一定要仔细再仔细,不可有些许疏漏。

制作蒲篮、簸箕场地条件要求非常苛刻,说出来甚至让人难以相信。因为当时没有加湿和保温条件,加工场地必须在一两丈深的地下进行!因此,这个村里几乎家家都有地窨子。地窨子下面空气潮湿,而且温度能保持恒温,只有在这样的温湿度条件下,才能确保编制材料保持水分不干燥、不变形,这也就是大居安村的人被称为“地下工作者”的缘故,而其中的艰难困苦只有亲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劳作已久的人从这种“看不见的战线”一回到地面,往往会浑身冒虚汗,觉得阳光特别刺眼,身体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才能适应。蒲篮、簸箕的编织过程是最为费力的程序。首先,编织的人必须蹲在一个固定的柳条木梁上,用手指将一排排白白净净的柳条间隔着板上压下,在其间穿上细麻绳抽紧,身体随着手指的上下而有节奏地前仰后合,看上去有一定的节拍感,但时间一久,人会累得腰酸背疼。蒲篮、簸箕的底(面)、帮编成后,即为一张席子似的茬状的半成品,接下来就是上圈。蒲篮的圈板大约七八厘米宽,簸箕的圈板只有两三厘米宽,且较蒲篮的圈板要薄一些,但簸箕还必须加一个光滑的边沿,宽约五公分。上圈是一道技术加力气的工序,至少要有两人以上密切配合,而且要手脚并用才能完成,必要时还要用绳子从外部缠绕一圈,以便定型。簸箕的定型更不容易,好在它的柳条比蒲篮的要细一些,容易扳。先将底面四角向上翻起,接上四角(簸箕为两个角)的茬子,削去多余的茬头儿、上圈板,一一固定之后,再缠树皮条。蒲篮用黑树皮,簸箕多用白色的木质细条。皮条从一个角开始缠起,每道缠皮宽约十厘米,间隔十至十五厘米不等。一圈缠下来,最后两腿用力夹住蒲篮,双手将蒲篮四边扳正定型即可,这样一件非常精致的手工艺品才算最后完成。

在大居安村,人们除了制作蒲篮、簸箕之外还制作一些较小的柳条编织品,如小提篮儿、放针线的蒲篮儿、建筑工地用的安全帽,个别人还曾做过油篓等物件儿。早先,村民制作的物品几乎都是自产自销,或直接发到城里的铺子经销。人民公社时期,村民都给生产队制作,队里给记工分,产品由生产队统一出售,村民收入大不如自家干收入多。也有极个别人冒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风险,自己私下编制,以贴补家用。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机械化生产迅速普及,由工厂制作的各种塑料容器不断进入农家,蒲篮、簸箕等传统家具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大居安村民制作蒲篮、簸箕的手工艺也和东兆余村编制筛子、周家庄的荻箔一样,迅速衰败下来,大部分村民已从事其他行当,只有少数年龄较大的村民仍然坚持着这一传统手艺。他们在做蒲篮、簸箕这些传统产品的同时,已将大部分精力用来编制花篮等时下适销的新产品。

新闻推荐

近千名乡村中小学生 首次走进音乐厅 现场感受交响乐的特殊魅力

昨日下午,由西安市教育局主办,西安交响乐团协办的扶贫教育普及音乐会在著名作曲家乔治·比才《间奏曲》的优美旋律中圆满落幕。来自长安区、临潼区、高陵区、阎良区、西咸新区、鄠邑区、蓝田县...

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安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